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话说1644年清军趁着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从而入主京师,中原大地就宣告着改朝换代。大明近三百年的寿命,也在李自成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画上了句号。坐稳北京城之后的清朝并没有就此安于现状,而是遣兵南下,一路追杀南明和大顺残余势力,想要重现五百多年前完颜一族的辉煌。经过几十年的烧杀抢掠,清朝也算是坐稳了江山,年号了 换到了康熙。可是此时,年少的康熙面临的问题却一点都不简单,看似风平浪静的江南地区,实际暗流涌动。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厉兵秣马,一看就是颗定时炸弹。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还盘踞着郑氏所建立的明郑小朝廷,虽然对于清朝来讲不是什么心腹大患,但是只要明郑小朝廷存在一天,就极大的蛊惑着江南的人心。所以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紧接着就将兵锋指向台湾。然而清军多擅陆战,对于水战却是一窍不通。康熙皇帝号称清朝的千古一帝,必然不会就此放弃。在一番寻访之后,确定了以姚启圣和施琅为主一套班子。姚启圣是个文化人,坐在帐中运筹帷幄,施琅是个武将,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按理说,后来平定姚启圣是当仁不让的头功,为何到最后康熙却重赏了施琅?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何说平定台湾姚启圣是头功,施琅是二功呢?没错,施琅是在澎湖和明郑打的十分惨烈,这块最硬的骨头是他啃下来的。但是,局部战争的胜利是很难左右到整个战局的胜负的。对于平定台湾这件事情上,姚启圣提出了剿抚并用的策略。虽然在现在看来这四个字十分的简单,但是对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言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毕竟清朝一路坐稳江山,大部分靠的是手中的屠刀。姚启圣这一策略,基本符合了当时的清朝国情。而且一边收复失地,一边招安明郑那些不坚定的将领,可以加快平定的速度。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另外,姚启圣在收复金门厦门之后,上奏朝廷对这两地进行保护,允许老百姓进行农业生产,极大的恢复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另外清军不善水战,第一个就是器不利,姚启圣上任福建后立马从各地调来人员和火炮,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水师。可以这么说,就算不上施琅,换个其他的善于水战的武将,平定台湾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但是,在平定台湾之后,康熙皇帝封施琅为靖海侯,而姚启圣却只得了个都尉。这就让人大跌眼镜了。究其原因,还是要从姚启圣自身来说了。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姚启圣不同于施琅,他是个正儿八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在明朝也当过官,后来因为一些事情罢官。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像姚启圣这样的士族是打心眼看不起这帮子蛮族的。毕竟农耕民族的灿烂文化怎是连皇帝都叫野猪皮的游牧民族相比的?所以姚启圣虽然当着清朝的官,心里却是极度蔑视。行为乖张,屡次冒犯康熙皇帝,把康熙气的都要扬言斩了他。可是,平定台湾,非此人不可。康熙心里想了想,算了还是忍了,咱秋后算账。等郑克塽投降以后,要封赏了,康熙给大老粗施琅封了侯,而姚启圣却只是个都尉。一是对姚启圣狂妄的惩罚,二是清朝始终推崇弓马武力,武将的身份较之前朝大大提高,故而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