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骨子裡的東西不能丟,沒了骨髓,骨頭還是骨頭嗎?

歲時禮俗無限情,中外節日何其多

在悠長的歲時文化史上,紀念性的節慶連綴,條祀性的日子不斷,農事性的節令有序,娛樂性的節日接踵而來。

中國傳統節日:骨子裡的東西不能丟,沒了骨髓,骨頭還是骨頭嗎?

千名孩童學習傳統文化

節日通古今,我們的祖先創立了眾多的節日,這些節日蘊含了工業文明以前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的豐富信息,現代人繼承了許多傳統的節日,進而又依據現代文明拓展了許多新的節日。

節日貫東西,東方文明和東方文化曾孕育了不少節日,西方社會的節日也隨著經濟、文化、宗教、社會活動的鋪展而應運而生。

節日的誕生,一般都有節慶文化的觸發點,或有祭祀目的,或有慶典需要。然而,由於歲月流水的雕琢,許多節日已淡化了初期的色彩,被賦予時代的新內容,更顯娛樂性、社交性和綜合性。

節日多,禮品更多,節日與禮品渾然一體。如果把節日比作一棵節日樹,那麼,如今節日之多,真可以說是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如果把節日禮品比作裝點節日樹的金珠銀絲和各種迷人的掛件,那麼,節日禮品之豐富,真可謂火樹銀花,金碧輝煌。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受重視的節日。自古以來,除夕與春節連為一體,以利相贈,以求“饋歲”。新春佳節,古時用一種梅花箋紙或專用紅色硬質紙製成大約6.6釐米寬、9.9 釐米長的卡片,上面寫著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當然,不乏祝賀新年的詩詞佳句。明代文徵明在《拜年)許中記載了這種以卡作賀禮的風俗: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我亦他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這在今天看來就是贈送賀年卡。

中國傳統節日:骨子裡的東西不能丟,沒了骨髓,骨頭還是骨頭嗎?

春節時還盛行張掛年畫,宋朝時木板年畫已相當普遍,宋版年畫《四美圖)完好地保存至今。精美年畫也可作為賀禮,以致今天發展成製作名畫滿目、風光無限、花卉璀璨、印工精良的掛曆、檯曆。真是以禮相送,其樂觸觸。

家長和親友還要給小兒和晚輩贈以“壓歲錢” 作為春節的“禮品”。

“壓歲錢”,最早流行於漢魏六朝時期,當時所贈之錢以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認為能壓祟驅鬼,因“崇"與“歲”諧音,所以將“壓崇”稱“壓歲”。

伴隨“壓歲錢”還派生出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有一頭獨角大口的怪獸,名字就叫做“年”。每到歲末,年就要從山林中出來,到處掠奪食物,成為人們難以順利過去的一個難關。為了保平安,人們就要採取很多措施來對付,如燃放爆竹以驅逐它,用紅包封包錢給兒童,俗以紅色避邪,可以“壓祟”。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燈燭煙火,爽徹心目。元宵燈燦爛全城,形成“燈市”,在宋代從京師到民間都十分重視元宵放燈。據《乾淳歲時記》載:

“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出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

燈市不僅在京師很盛,其他各地也十分風行。蘇州的羅燈獨佔鰲頭,福州的“白玉燈”、新安的“無骨燈”以及用料互異、風格新穎的五彩羊皮燈、絲燈、走馬燈等各領風騷。燈市之鬧,已見輝煌;既然作市,買者踴躍。買燈作禮,相互饋贈者有之;買燈作謎,以謎相送者亦有之。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關於這一節日的起源說法不一,有紀念屈原說、吳越名族圖騰說、三代夏至說和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所記住的更多的是在這一天賽龍舟, 吃粽子。

中國傳統節日:骨子裡的東西不能丟,沒了骨髓,骨頭還是骨頭嗎?

粽子

人們在端午節前包粽子,在端午節把粽子作為禮品相送,分享粽子,盡染端午歡暢,迎接歲序轉夏。魏晉之後,人們才把粽子與屈原聯繫起來,使粽子成為一種祭品, 有了特殊的紀念意義。

中秋月餅的禮品象徵意義又何嘗不是中秋節的重要內涵。中秋吃月餅,並把月餅作為禮品相饋贈,已是中秋節的重要內容。月餅的製作因地而異,各地均有特色餅式,江西的椒蔥月餅、湖南的薄酥月餅、四川的冬瓜月餅、陝西的水晶月餅、黑龍江的三白月餅、山東的海味月餅盒清真式的雞絲月餅等,都已成為節日禮品。

中國傳統節日:骨子裡的東西不能丟,沒了骨髓,骨頭還是骨頭嗎?

中秋月餅

月餅以圓形寓團圓,中秋以月餅作為禮品,無疑巧用了月餅的禮品象徵意義,中秋節的團圓內涵不是由此而得到很好的詮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