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骨子里的东西不能丢,没了骨髓,骨头还是骨头吗?

岁时礼俗无限情,中外节日何其多

在悠长的岁时文化史上,纪念性的节庆连缀,条祀性的日子不断,农事性的节令有序,娱乐性的节日接踵而来。

中国传统节日:骨子里的东西不能丢,没了骨髓,骨头还是骨头吗?

千名孩童学习传统文化

节日通古今,我们的祖先创立了众多的节日,这些节日蕴含了工业文明以前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丰富信息,现代人继承了许多传统的节日,进而又依据现代文明拓展了许多新的节日。

节日贯东西,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曾孕育了不少节日,西方社会的节日也随着经济、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铺展而应运而生。

节日的诞生,一般都有节庆文化的触发点,或有祭祀目的,或有庆典需要。然而,由于岁月流水的雕琢,许多节日已淡化了初期的色彩,被赋予时代的新内容,更显娱乐性、社交性和综合性。

节日多,礼品更多,节日与礼品浑然一体。如果把节日比作一棵节日树,那么,如今节日之多,真可以说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如果把节日礼品比作装点节日树的金珠银丝和各种迷人的挂件,那么,节日礼品之丰富,真可谓火树银花,金碧辉煌。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受重视的节日。自古以来,除夕与春节连为一体,以利相赠,以求“馈岁”。新春佳节,古时用一种梅花笺纸或专用红色硬质纸制成大约6.6厘米宽、9.9 厘米长的卡片,上面写着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当然,不乏祝贺新年的诗词佳句。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许中记载了这种以卡作贺礼的风俗: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我亦他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这在今天看来就是赠送贺年卡。

中国传统节日:骨子里的东西不能丢,没了骨髓,骨头还是骨头吗?

春节时还盛行张挂年画,宋朝时木板年画已相当普遍,宋版年画《四美图)完好地保存至今。精美年画也可作为贺礼,以致今天发展成制作名画满目、风光无限、花卉璀璨、印工精良的挂历、台历。真是以礼相送,其乐触触。

家长和亲友还要给小儿和晚辈赠以“压岁钱” 作为春节的“礼品”。

“压岁钱”,最早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当时所赠之钱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认为能压祟驱鬼,因“崇"与“岁”谐音,所以将“压崇”称“压岁”。

伴随“压岁钱”还派生出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头独角大口的怪兽,名字就叫做“年”。每到岁末,年就要从山林中出来,到处掠夺食物,成为人们难以顺利过去的一个难关。为了保平安,人们就要采取很多措施来对付,如燃放爆竹以驱逐它,用红包封包钱给儿童,俗以红色避邪,可以“压祟”。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灯烛烟火,爽彻心目。元宵灯灿烂全城,形成“灯市”,在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据《乾淳岁时记》载:

“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出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灯市不仅在京师很盛,其他各地也十分风行。苏州的罗灯独占鳌头,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以及用料互异、风格新颖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各领风骚。灯市之闹,已见辉煌;既然作市,买者踊跃。买灯作礼,相互馈赠者有之;买灯作谜,以谜相送者亦有之。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纪念屈原说、吴越名族图腾说、三代夏至说和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所记住的更多的是在这一天赛龙舟, 吃粽子。

中国传统节日:骨子里的东西不能丢,没了骨髓,骨头还是骨头吗?

粽子

人们在端午节前包粽子,在端午节把粽子作为礼品相送,分享粽子,尽染端午欢畅,迎接岁序转夏。魏晋之后,人们才把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使粽子成为一种祭品, 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中秋月饼的礼品象征意义又何尝不是中秋节的重要内涵。中秋吃月饼,并把月饼作为礼品相馈赠,已是中秋节的重要内容。月饼的制作因地而异,各地均有特色饼式,江西的椒葱月饼、湖南的薄酥月饼、四川的冬瓜月饼、陕西的水晶月饼、黑龙江的三白月饼、山东的海味月饼盒清真式的鸡丝月饼等,都已成为节日礼品。

中国传统节日:骨子里的东西不能丢,没了骨髓,骨头还是骨头吗?

中秋月饼

月饼以圆形寓团圆,中秋以月饼作为礼品,无疑巧用了月饼的礼品象征意义,中秋节的团圆内涵不是由此而得到很好的诠释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