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最後才選擇原諒?

影視劇中反目的父子,破裂的初戀,鬧僵的摯友無數次在臨終時選擇原諒。現實中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情,總是猶豫徘徊各種抱怨吐槽,然後在窮盡一切“作妖”的方式後選擇勇敢面對或者逃避。

為什麼到最後才選擇原諒?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做一些困難的決定時不能理性或者快速的抉擇呢?為什麼非要“最後”才能做決定呢?我們是否可以科學有意識的控制這個過程,以達到科學高效的抉擇,從而更快速的成長進步,更迅速的接近自己的目標。

針對這些疑問本人曾經針對自身的一些案例做過有意識的控制和分析。大概總結了幾方面的因素,供大家參考和發散。我覺得如果能針對自身的一些劣根進行有意識的自我干預,可能對於更快速的成長有幫助。

為什麼到最後才選擇原諒?

針對一些困難的決定不能科學高效的做出決定個人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在乎外界輿論,擔心說出自己的分析過程和結論不能被外界所接受,所以只能選擇一點點磨洋工,直到用時間化解外界的雜音。比如,父母催婚,你的理由可能是需要三年準備好物質基礎減少後面生活的矛盾,然後再隨緣遇到一個喜歡的人。其實這個結論是相對比較科學的思考,可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會說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和你是同齡孩子都兩歲了,你得抓緊。但是他們只說了一個看到的表象,沒有說出老王的兒子沒有上大學,老王比較早就在家裡給他準備好了房子等。所以,應對外界輿論對做決定的干擾,第一要有理有據的分析緣由,第二如果無法達成一致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2. 畏懼別人口中的困難,但只是重複別人口中的困難,沒有科學的分析別人口中的困難是否會發生在你的身上,他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困難。比如,去政府辦事,大家都是說這個窗口辦事要等好幾天而且還沒有一個清晰地流程,所以需要找熟人辦事,沒有熟人辦不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事那個辦事的人他就正好有熟人在那裡工作,壓根就自己沒有去了解辦事流程,只是聽那個熟人一頓誇耀。所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眼見為實,實踐出真知。

3. 覺得自己想要時間準備適應,但是大部分時候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就是你狀態最好的時刻。比如,找工作好多人想裸辭後準備一段時間再找工作,但是大部分時間會在彷徨中度過。而工作狀態的你反而是知識和狀態都俱佳的實際。大部分時間我們想到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一件事或者需要很多硬件條件才能開始,那隻能說明你是因為心態的問題。物質和時間就是一種畫餅的慾望滿足,當下才是滿足慾望最好的開始。

為什麼到最後才選擇原諒?

不要等到最後才選擇原諒,最好拖垮的是自己。不要到最後才會珍惜身體。不要等地球環境已經被汙染才去旅遊。不要等到喜歡的人已經嫁人才後悔。

科學分析,相信自己,果斷抉擇,勇敢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