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最后才选择原谅?

影视剧中反目的父子,破裂的初恋,闹僵的挚友无数次在临终时选择原谅。现实中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总是犹豫徘徊各种抱怨吐槽,然后在穷尽一切“作妖”的方式后选择勇敢面对或者逃避。

为什么到最后才选择原谅?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做一些困难的决定时不能理性或者快速的抉择呢?为什么非要“最后”才能做决定呢?我们是否可以科学有意识的控制这个过程,以达到科学高效的抉择,从而更快速的成长进步,更迅速的接近自己的目标。

针对这些疑问本人曾经针对自身的一些案例做过有意识的控制和分析。大概总结了几方面的因素,供大家参考和发散。我觉得如果能针对自身的一些劣根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干预,可能对于更快速的成长有帮助。

为什么到最后才选择原谅?

针对一些困难的决定不能科学高效的做出决定个人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在乎外界舆论,担心说出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不能被外界所接受,所以只能选择一点点磨洋工,直到用时间化解外界的杂音。比如,父母催婚,你的理由可能是需要三年准备好物质基础减少后面生活的矛盾,然后再随缘遇到一个喜欢的人。其实这个结论是相对比较科学的思考,可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会说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和你是同龄孩子都两岁了,你得抓紧。但是他们只说了一个看到的表象,没有说出老王的儿子没有上大学,老王比较早就在家里给他准备好了房子等。所以,应对外界舆论对做决定的干扰,第一要有理有据的分析缘由,第二如果无法达成一致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2. 畏惧别人口中的困难,但只是重复别人口中的困难,没有科学的分析别人口中的困难是否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他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困难。比如,去政府办事,大家都是说这个窗口办事要等好几天而且还没有一个清晰地流程,所以需要找熟人办事,没有熟人办不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事那个办事的人他就正好有熟人在那里工作,压根就自己没有去了解办事流程,只是听那个熟人一顿夸耀。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

3. 觉得自己想要时间准备适应,但是大部分时候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是你状态最好的时刻。比如,找工作好多人想裸辞后准备一段时间再找工作,但是大部分时间会在彷徨中度过。而工作状态的你反而是知识和状态都俱佳的实际。大部分时间我们想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一件事或者需要很多硬件条件才能开始,那只能说明你是因为心态的问题。物质和时间就是一种画饼的欲望满足,当下才是满足欲望最好的开始。

为什么到最后才选择原谅?

不要等到最后才选择原谅,最好拖垮的是自己。不要到最后才会珍惜身体。不要等地球环境已经被污染才去旅游。不要等到喜欢的人已经嫁人才后悔。

科学分析,相信自己,果断抉择,勇敢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