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世人驚歎。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 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這是2019年2月18日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組委會給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湖北退休老人馬旭的頒獎詞。

2018年,這位湖北退休老人向家鄉木蘭縣教育局捐贈1000萬元。這筆鉅款是馬旭與丈夫一分一毫幾十年積累而來。他們至今生活簡樸,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裡。這筆錢將用於木蘭縣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公益活動,其事蹟經《湖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後引發社會強烈反響,網友紛紛向這位心有大愛的老人致敬點贊。

少小從軍,救死扶傷

2018年12月2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趕赴武漢市黃陂區,探尋這位老戰士的人生追求。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車行至某部隊營區附近,馬旭和老伴顏學用的家到了。

低矮的平房、逼仄的空間。多年前,兩老放棄單位分房,住進這個廢棄的營房小院。進屋裡,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物品;看身上,一雙冬靴褪色又掉皮,馬旭穿了多年還捨不得扔……

這就是那個一擲千金的老兵嗎?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無法將兩位老人和千萬富翁聯繫起來。“為什麼不讓自己住好點、穿好點?”此情此景,記者忍不住發問。“和過去相比,現在的生活很幸福,我很知足。”馬旭回憶起童年時光。

1933年,馬旭出生在黑龍江省木蘭縣農村。父親去世早,母親拉扯她和弟弟艱難度日。“那是日偽統治下的東北,我們都是亡國奴,連父母都不能叫。”馬旭說,學校只教日文,學生不準說漢語,一旦發現說漢語,即便是喊“爹媽”,也會被趕出教室,輕則下跪,重則捱打。“沒有國就沒有家,更別說個人的前途和命運。”馬旭感嘆。

如果說灰暗的日子裡還有一抹亮色,就是母親的堅強與豁達。“母親會說大鼓書,一家人就靠她說書養活。”從小耳濡目染,楊家將、木蘭從軍、岳飛刺字等精忠報國的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馬旭的心底。

很快,機會來了。村裡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人民解放軍正在徵兵,到了部隊,“領導像父母一樣和藹、同志像兄弟姐妹一樣親熱,還能上大學”。

1947年5月,14歲的馬旭參軍入伍,和村裡幾個小夥伴一起來到了哈爾濱。在東北軍政大學吉林分校學習半年後,她成為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一名衛生員。

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6年多里,馬旭跟隨部隊南征北戰、救死扶傷,並獲得抗美援朝紀念章等榮譽。1954年,她從朝鮮戰場回國,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一代傘兵,兩創紀錄

1961年,馬旭學成畢業,進入武漢軍區總醫院。此時,空降兵部隊剛組建。為方便部隊家屬看病,女軍醫馬旭被調入空降兵部隊。

平靜的生活,被即將開始的跳傘訓練打破了。“男兵擇優錄取,女兵跳傘還沒提上日程。”身高1米53,體重僅35公斤,馬旭身體條件不符合跳傘標準。

可她一心想跳,“部隊同志都跳傘下去了,如果不能和他們一起跳,我這個軍醫就是廢物。戰士們生病、受傷了,要及時治療,我必須跳傘。”“首長,您就讓我跟著學下。”她鼓起勇氣找到師長。“小馬,跳傘可不像踢毽子好玩。”這位老紅軍往馬旭手裡塞了兩個蘋果,“你太瘦了,回去多吃點,把身體養好再說。”

馬旭的申請,沒有得到批准。訓練場上,看到戰友們在練習跳高臺,她也想去試試。剛上兩個臺階,就被傘訓教員拉了下來。

馬旭並未放棄。回到獨自住的小院,她挖了一個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滿沙子,用桌子、椅子搭起高臺練習跳傘動作。

一有空,她就到訓練場上偷學動作要領。“我給自己定下計劃,每天至少跳500次。”有時,白天工作太累,她睡到半夜再起來跳。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馬旭老人在離休前,還在參加跳傘訓練。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28歲,馬旭作為一名軍醫加入空降兵部隊,經過頑強的努力,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空降兵之一。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馬旭老人在離休前,還在參加跳傘訓練。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28歲,馬旭作為一名軍醫加入空降兵部隊,經過頑強的努力,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空降兵之一。

半年後,部隊考核的日子到了。馬旭找到分管傘訓的副師長,請求參加考核。

副師長拗不過她,只得答應:“你要比他們跳得好,就跟著練;比不過,今後就不要再說了。”“我高興、激動,終於等到這一天了。”上千人的訓練場上,馬旭一點也怯場。

一連三次,馬旭動作標準,一氣呵成。

頓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馬旭獲得了和男兵一起訓練的機會,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

此後20多年裡,馬旭跳傘達140多次,一度曾創下跳傘次數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齡最大的女兵兩個紀錄。

軍中伉儷,痴迷創新

“結婚生子影響工作,我堅決不幹!”馬旭原本有這個念頭。

“部隊可不養大姑娘!”領導也發出“最後通牒”。看到快30歲的馬旭還不談婚嫁,單位領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此時,同為軍醫的顏學用已是馬旭工作上的好夥伴。

“我們倆都喜歡搞研究。”馬旭說,他寫字、畫圖比我強。

一次,他們聽說,蘇聯部隊的一名駐島戰士突發闌尾炎,必須馬上手術。此時,島上只有一名醫生。沒有助手幫忙打開腹部,他如何完成手術?

“遇到類似情況,我們該怎麼辦?”馬旭和顏學用幾乎同時發問。“能否發明一種自動開腹器,在手術中幫助醫生拉開腹部?”兩人一拍即合。

他們一起設計、修改,又把圖紙送到上海的醫療器械廠家生產。最終,自動開腹器在臨床獲得應用。

1963年,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55年來,兩人相濡以沫,並且約定不要孩子,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研究中。

他們瞄準軍隊需求,攻克科研難題。

隨軍空降時,馬旭發現,在著陸的瞬間,強大的衝擊力容易造成戰士腰部或踝部骨折。如何減緩衝擊力,讓戰士不受傷?

兩人反覆試驗,設計出像襪子一樣套在腳上的充氣護踝,下降時充氣減少緩衝,降落後把氣放掉。這種充氣護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在空降兵部隊推廣使用。

1995年,他們又研製出高原跳傘“供氧背心”,解決了傘兵空降中的缺氧難題,填補了空降兵高原跳傘供氧上的一項空白。

要讓官兵放心用,先在自己身上試。為了驗證效果,他們20多次從天而降,甚至在花甲之年還從高原跳傘。

為了更新知識,馬旭和老伴一生從未停止過學習。家中,中日文對照的便籤貼隨處可見。離休以後,馬旭還先後到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習外語和臨床醫學。

在兩老看來,最大的財富是滿滿的兩櫃書和資料,最捨得花錢購買的也是書。馬旭說:“共產黨員要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

幾十年間,馬旭夫婦在軍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並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等專著。

2018年9月,馬旭向家鄉木蘭縣捐出第一筆捐款300萬元,她將總計捐出1000萬元,這是她和丈夫的畢生積蓄。這筆錢將用於木蘭縣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公益活動。10月2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黃陂木蘭山下的空降兵某部,對話了這位心繫家鄉的當代“花木蘭”。

自己家裡訓練跳傘 男空降兵為她鼓掌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您的從軍經歷

馬旭:在我出生的時候,我的家鄉已經被日寇佔領。小時候那裡條件很艱苦,我們姐弟倆和母親相依為命。1947年,我還不滿15歲,村裡的幹部建議母親送我參加解放軍,她答應了。 如果不參加解放軍,我後來的道路可能只有兩條,一是當童養媳,二是因為缺吃少穿很早就不在了。沒有黨和國家,世上也許早就沒有我了。

記者:您是如何到空降兵部隊的?

馬旭:參軍後,我參加瞭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戰役,後來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4年回國以後,我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深造,畢業以後分配到武漢軍區總醫院。1958年,部隊來總醫院挑選軍醫,我就到了部隊醫院,給官兵們看病。

1961年,中央軍委決定以我們部隊為主體,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我當時負責跳傘訓練的衛勤保障,戰士們經常有在訓練中受傷的,我也希望能和他們一起跳傘。

記者:作為軍醫,為什麼您也希望能跳傘呢?

馬旭:作為軍醫,我必須和戰士們在一起,跳下去之後有傷員第一時間要處理,沒有醫生,誰給他們治療?戰士們是拿槍打敵人,我們是揹著藥箱救傷員,這只是分工的不同,部隊到哪裡,我有責任跟到哪裡。

記者:您當時做跳傘訓練遇到過困難嗎?

馬旭:一開始,我向上級申請參加訓練,但領導認為我的身高和體重都不夠訓練大綱要求(馬旭當時身高1.53米,體重只有70斤),而且大綱的要求是男兵擇優錄取,沒有考慮女兵,因此沒有同意。後來我不服氣,有一次想上訓練平臺,結果被教員一把揪了下來,周圍的戰士都在笑。

既然不能一起練,我就想自己來練。於是我在家裡挖了一個坑,把兩張桌子拼起來做訓練平臺,白天我觀察戰士們的動作要領,晚上回去自己練習跳傘動作,大概練了半年多,自我感覺達到了大綱要求。於是我咬破指頭,寫了一封血書:“身在空降師,如果不跳傘,怎麼叫傘兵?懇求組織批准,我保證成為合格的傘兵!”

主管訓練的領導看到我的勁頭,當著所有訓練戰士的面說:“如果你跳得比我們的戰士好,就能上;跳得比他們差,就別再提了。”結果我那天跳得很漂亮,一落地,周圍的戰士全都在鼓掌。領導這才批准,“馬旭醫生可以跟我們的部隊一起參加跳傘訓練了。”

1962年,我第一次參加跳傘,當時是在氣球上跳傘,離地面500多米,一點都沒害怕,心裡想著練了那麼久,可盼到這一天了。後來部隊領導還經常用我做例子鼓勵其他戰士,說你們看馬旭那麼小個子都敢跳傘,你們有什麼不敢的?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馬旭老人和愛人顏學用認為最大的財富是滿滿的兩櫃書和資料,最捨得花錢購買的也是書。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馬旭老人和愛人顏學用獲得的專利證書。他們的一些專利在空降兵部隊獲得推廣使用。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馬旭老人和愛人顏學用認為最大的財富是滿滿的兩櫃書和資料,最捨得花錢購買的也是書。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 馬旭老人和愛人顏學用獲得的專利證書。他們的一些專利在空降兵部隊獲得推廣使用。

親身試驗充氣護踝 82歲還跳滑翔傘

記者:您參加過多少次跳傘,都去過哪些地方?

馬旭:我在部隊是負責衛勤保障,是“試風跳”小組的成員,乘第一架飛機跳傘著陸,等待後續部隊。我累計跳傘140多次,從城市、水上,一直到崑崙山等高海拔地區,部隊去的地方我都去。

記者:聽說您還參與了多項科研工作?

馬旭:空降兵跳傘和運動跳傘不一樣,我們講究的是快,越快降落越好,這樣風險也大。特別是著陸瞬間衝擊力很大,腳踝很容易受傷。我和我丈夫都是空降兵軍醫,我們就想研究一種護具。當時國外的主要是兩種,一種是蘇聯使用的繃帶,但是纏上以後解下來比較麻煩;另外一種是美國使用的鬆緊式護踝,但是使用幾次以後容易松,不耐用。我們是看戰士們踢球的時候受到啟發,發明了充氣護踝,使用的時候套在腳踝上,充氣以後就像皮球一樣,可以緩衝,落地之後把氣放掉,不影響運動。這個發明後來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研究這種護具的時候,我已經有50多歲了。樣品做出來以後,不能讓戰士們冒險,我們就自己戴著護具跳傘看效果。試驗了20多次,效果還不錯,這種裝備後來在部隊成功使用了一萬多次。

記者:您後來還有機會跳傘嗎?

馬旭:2015年在湖南參與重陽節活動,參加了一次滑翔傘飛行。當時參加的老人裡我和老伴年齡最大,已經82歲了。我自己的感覺,滑翔傘比降落傘要好操縱一些,飛起來的那一瞬間,又體會到了以前在空中飛翔的感覺,很棒。那次飛了大概20多分鐘,聽說還創下了中國滑翔傘運動的年齡之最。

千萬積蓄捐給家鄉 用實際行動精準扶貧

記者:您為什麼會有將畢生積蓄捐給家鄉的想法的?

馬旭:這個想法其實由來已久。我和弟弟先後從軍,我在空降兵,他投身國防工業,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們都不在她身邊。沒有黨和國家,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也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報恩。但是因為這麼多年再也沒有回到家鄉,也不知道該如何聯繫當地的政府部門。後來到2017年,因為部隊紀念黃繼光的活動,碰到了我多年未見的傘降教員金長福,他在民政部門工作,通過他終於聯繫到了木蘭縣教育局的局長,可以完成我的心願。

記者:這些錢的來源是怎樣的?

馬旭:因為空降兵跳傘的“黃金期”比較短,如果懷孕生孩子,有好幾年都不能參與訓練,所以我沒有要小孩,這一點我丈夫也一直支持我。我們平時的生活比較簡單,沒有大的開銷,像衣服都是穿部隊配發的制服,早飯蒸個土豆,一盒牛奶就可以了。這麼多年積少成多,這1000萬可以說是我們倆畢生的積蓄。(據記者瞭解,馬旭多年前和老伴在金銀湖買了一套商品房,原本想開衛生所,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入住,後來賣了400萬元。)

記者:全部捐出來,你們自己的生活怎麼辦?

馬旭:我和老伴都有離退休工資,看病也有保障,物質上的條件,我覺得不需要追求太多。現在黨中央提出要精準扶貧,把這些錢捐給家鄉,在教育方面發揮作用,是用實際行動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只有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鄉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記者:這些錢會怎麼使用?

馬旭:當地政府的想法是建一個開展教育、文化活動的公共場館,現在還在選址,可能明年會建好。

記者:您到時候會回去看看這個場館嗎?

馬旭:我確實想回去看看,但我也跟家鄉政府提出來,不要讓家鄉破費,也不要舉行捐獻儀式,把錢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如果可能,我會在場館裡給家鄉的孩子們講講歷史,講講我們小時候的故事。當時我們連大米都吃不到,因為那是專門供給日本侵略軍的。要讓孩子們知道,沒有國,哪裡有家?

感動中國2018人物--馬旭


出品: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湖北文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