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今年武漢的冬天似乎比往年來的更早些。漸漸漓漓的小雨夾帶著大風,一夜之間從深秋到了冬季。不過,一條暖新聞不僅溫暖了武漢,也暖了更多人的視線:

一對空軍離退休老幹部把一生積蓄千萬元全部捐獻出來,用於青少年教育。

這是一對怎樣的老人?千萬元從哪裡來?他們有著怎樣的生活經歷?兩位老人現在的生活又如何?帶著種種疑問,我們踏上南去的列車……

01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在武漢黃陂一隅,綠蔭掩映中,有一處低矮簡陋的房屋,這就是馬旭的家。

推開馬旭老人家的房門,儘管我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眼前的一切還是讓我們的心糾了起來,難以置信,這是一對軍隊離休老幹部幾十年不變的生活空間:屋裡有些溼冷。銀髮雙辮,一身寬大的作訓服包裹著身高1.5米出頭,體重只有60斤,今年已有87歲的馬旭老人,老伴顏學庸,一件深藍色棉襖已現脫色,但整潔乾淨,老人慈眉善目 。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走進堂屋,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裡,擺放著一些幾十年前的老舊傢什:一個塞滿書和雜物的老書櫃、幾具紅漆斑斑的大木箱、兩個露出破棉絮的沙發、一張不是很穩當的小方桌、一臺顯露出鏽跡的櫃式冰箱……顯得很擁擠。兩位老人住在裡屋,一張六七十年代的木板床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四壁圍滿了老舊的書櫃……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走近南屋,房門前地上堆放著土豆,大小均勻,老人說,這是他們每天早上必備的早餐,幾隻土豆,一杯牛奶。而主餐多是煮餐:把幾種菜切好,放在鍋裡一起煮,再放點鹽;這既是冷盤又是“熱炒”。常年這麼簡單甚至是清淡的飲食,營養夠嗎?我們問老人,兩位老人爭相說,

我們是醫生,吃得雖然簡單,但攝入量能夠滿足身體機能的基本需求,少吃一些油鹽或者大魚大肉反而有利於身體健康 ,你看我們都80多歲了,身體還不錯呢。屋外的小院有一塊用柵欄隔開的菜地。兩位老人平時都是自己種菜,這樣既能節省買菜的錢,也能鍛鍊身體,一舉兩得。顏老告訴我們。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馬老接過老伴的話說:別人認為我們很艱苦,我們覺的很滿足。現在生活多好啊,我小時候家鄉被日寇侵佔,老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每天都在躲避日本兵的燒殺搶掠。那時家裡特別窮,沒有東西吃啊,冰天雪地特別冷!全家就等著秋收能去別人田地裡,撿拾沒有被收割徹底的土豆、玉米。父親去世早,母親只有一個念頭想盡辦法讓我們活下去·····出生在黑龍江木蘭縣的馬旭回憶起童年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老人也有過一次最幸福的時候,那是有一年過生日,家裡養了兩隻母雞,因平時沒有東西餵食,很少下蛋 。

母親居然尋到了一個雞蛋,特別為馬旭煮了這個雞蛋過生日,馬旭拿在手裡聞了又聞就是捨不得吃。還是母親在快樂中把雞蛋分成了四半,馬旭兩半,弟弟和母親各一半。至今馬旭都覺得那雞蛋香極了。

黑龍江的冬天是寒冷的也是漫長的,記憶中家鄉的貧窮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中。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1947年不滿14歲的馬旭參軍到了部隊。

馬老感慨地說,參軍改變了我命運,在部隊吃得飽穿得暖,也讓我懂得更多革命道理,是黨和軍隊培養了我,有朝一日我一定為家鄉過上好日子出一把力。懷揣著這樣的心願,馬旭有了自己的目標,這個小女兵從入伍後的第一次津貼費攢起,向著自己的心願努力。後來,馬旭選調到原15軍的某師醫院工作,在那裡,她邂逅了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後來成為她丈夫的顏學庸。馬旭買來兩尺紅頭繩系在頭髮上,組織還為他們買來瓜子,戰友們送來祝福。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而自此,兩位青年軍人有了約定,把家庭開支減到最低限度,要把節省下來的錢存起來。

一根紅頭繩作嫁妝,一包瓜子辦婚禮。

一諾千金,一諾半個多世紀。

馬旭說著,一臉的滿足和幸福。彷彿就在昨天。

我們注意到馬老作訓服領口露出的一圈紅色。天冷了,馬老套上了一件薄薄的小棉襖,馬老一邊露出小棉襖展示給我們看,一邊用手摸捻袖口處的毛邊。大紅色和豔黃色相間的小棉襖,很合體。雖然依然鮮豔,但袖口已露出毛邊和花白,看的出這小棉襖可有些年頭了。馬旭特有儀式感的給我們講起小棉襖的來歷:二十多年前,馬老的一位老戰友委託在外出差的女兒借道來看望馬旭。當女孩走進馬旭的家,目睹馬老一家如此清貧的生活時,姑娘流下了眼淚,臨走前特意量好老人的衣服尺寸,趕到市區買了這件紅棉襖送給馬老。女孩回家後,向爸爸媽媽談起馬老的生活,無不感慨地說:馬老和父母這一代人一樣, 都是甘於清貧,捨不得吃捨不得花,做兒女的既敬佩又心酸。這原本是一件款式漂亮的紅色絨外套。畢竟20多年過去,衣服褪色了,破舊了,但這件小棉襖20多年為馬老抵禦冬日的風寒,也享受著戰友情深。

一件紅棉襖相伴二十多年,如今依然是馬老“最漂亮”的女兒裝。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馬老腳上的一雙黃色長筒靴可是件“老古董”了,和身上的紅棉襖相比,它的“年齡”還要大些。“我們倆平時都是穿以前在部隊發放的老軍裝,這些衣服鞋子質量好,能夠穿很久”,談起穿著,馬老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部隊的膠鞋質量好,穿個3、4年還穿不壞,有時腳背的地方破洞了,自己拿塊布縫縫就可以穿;要是側面開膠了,家裡有膠水,倒一些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曬就可以粘好;

哪怕鞋底磨破了,還可以讓附近修鞋的幫忙補一補。”馬老告訴我們,這麼多年她和老伴基本上沒有去過商店買過衣服,唯一的幾次還是前來探望的親戚硬拉著他們去的。馬老翻動著腳上磨破皮的長筒靴,說,看看這鞋,我都記不清年頭了,不過破了補一補,這鞋子還能穿個十幾年。

看上去老人的衣著似乎簡樸甚至有些寒酸, 仔細端詳,老人那經年的淡定讓我們更相信那是一種習慣的節儉和生活。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馬旭手裡始終拿著一個小小的,紫紅色手機,上面掛著一圈寫著大大的電話號碼字樣。手機的震動也不時傳到我們的採訪交流中 。如今交通工具,健身器械,保健養生方法豐富多彩,通訊手段多樣。馬旭老人也時尚,實實在在享受通訊工具服務衣食住行。看著她手中的小手機,真不記得這是出自哪個年代的產品。馬老告訴我們是外甥女送的,為方便老人應急用。手機上的電話號碼是老人學習交流的常用號碼。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馬老小院裡放著的一輛小小自行車,是兩位老人多年運動的老夥伴。

隨著年齡的增加,馬老原本略顯瘦小的身體看上去更加的單薄,我們不免心生悸動。馬老說,“你們不用擔心我的身體,我現在還在學拉丁舞呢!”馬老專門作了一個扭動脖頸的舞蹈動作,甚是靈活,我們一起笑了。“我和老伴每天上午吃完早飯,都會騎車去操場上鍛鍊身體,部隊裡的匍匐拳和軍體拳,我們每天都會打幾套。”馬老來了興致,站起來想給我們演示,當時外面還在下著雨,因此我們阻止了正在起身的老人。

我們得知,4年前,82歲高齡的馬老專門趕赴湖南參加了一次滑翔傘飛行,20多分鐘的空中操縱讓馬老心潮澎湃:“飛起來的一瞬間,又體會到了以前在空中飛翔的感覺,很棒”。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02

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物質生活低標準,但對工作事業卻是高標準嚴要求 。

提及過往,馬老不知從什麼地方抱進一件黃綠色的棉襖,看得出這是八十年代的冬季傘兵作訓服。馬旭翻著咖啡色的毛領領口,指著破損的袖口,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洋溢在臉上。青年時期的馬旭雲霄踏浪,在傘花中綻放,成為空軍所屬部隊第一代女跳傘隊隊員,這件作訓服見證的是她的青春與風采。翻看馬旭老人書屋裡的剪貼本。一件空降兵作訓服記錄著馬旭青春芳華,也見證了馬旭不畏艱苦,勇敢挑戰極限,奮力拼搏的不懈追求。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三十多年過去了,厚實的作訓服陪伴馬老度過了一個個寒冷的冬天,原本的軍綠色也已經褪色成灰色,只有內口袋裡還殘留著一個淡紅色的軍工廠印章。或許是出於對這件衣服的喜愛,馬老專門找出她年輕時身著作訓服跳傘的老照片,利索地繫著每一粒釦子,一邊穿還不時地扭動幾下。看著馬老原本羸弱嬌小的身軀多了幾分精氣神,也挺拔了幾分,那掛在臉上的神態彷彿回到了當初意氣風發的青蔥歲月。我們不約地脫口讚歎“馬老真精神,女跳傘隊員的氣質,真是風采不減當年啊 ”“真的嗎?”馬老像個小姑娘一樣開心地笑了,笑的是那樣甜美......

一件傘兵作訓服珍藏的是青春,也是馬老不斷進取,精神追求的見證。我們注意到,馬老家真正“值錢的”還是書啊。小院南屋擺放著兩架硃紅色的書櫃,書櫃也是上世紀的,看上去油漆走過不止一次。上面的每一本學習資料都用自制的牛皮紙封面包裹著,書脊處用黑色水彩筆標註著書名。這些年來,兩個人在軍內外報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和體會,撰寫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學》和《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在我的感覺中從來沒有離休退休過,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馬旭和老伴始終心繫部隊,著眼解決官兵們的實際問題。比如,傘降著陸時的瞬間衝擊力容易造成戰士腳踝扭傷。為了減少部隊訓練傷病率,馬旭和丈夫萌生出一個想法:研究一種預防跳傘訓練傷的護具。馬老告訴記者,研究這種護具的時候她已經有50多歲了,為了驗證防護效果,老伴和她一起自己戴著護具跳傘數十次,

終於,他們發明的充氣式護踝,使用的時候套在腳踝上,充氣以後就像皮球一樣,可以緩衝,落地之後把氣放掉,不影響運動。他們成功了,這項發明後來還獲得了國家專利。接著,他們還針對空降兵高原跳傘發明了高原供氧背心。1995年7月的《解放軍報》曾給予報道 ……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老人研究發明獲得的報酬,連同津貼一起存進銀行,銀行裡又多了一筆錢,老人的心裡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一條紅布用透明膠布固定在書房窗框的兩側,被當作窗簾來遮擋光線,有些破舊的桌上放著一臺老式的筆記本電腦,電腦是顏老在用,為了與時俱進,他在當地報名過老年大學學習電腦,現在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我們倆每天午休起床後就在這裡讀書,吃完晚飯後準時閱讀報紙,一天下來大約有四五個小時用來學習,馬老還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訂閱的報刊雜誌,以此及時瞭解國內外的各種動態。

我們看到,兩位老人的書房、臥室,包括生活用的桌上,牆上,凡是屋裡顯眼的地方到處貼著用粗黑筆寫的外語單詞。原來,馬老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報考研究生。聽說,馬老78歲時報考碩士研究生,曾三次走進考場,只因外語10分之差失之交臂,如今馬老以87歲高齡為明年考研備考。談起考研事,馬老來了精氣神:十年前決定報考研究生 ,託人打聽後,馬老了解到像她這種條件,必須在研究生課程班學習兩年以後才能報考。於是,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馬老趕到武漢大學報名,導師一開始因為她年事已高,並沒有同意讓她入學。一心向學的馬老沒有輕言放棄,幾次前去向導師求情,最終如願被學校招收,成了課程班上年齡最大的學員。兩年後,從課程班肄業的馬老第一次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目標瞄準了武漢同濟醫學院 ,沒想到考試當天又出了一個意外的美麗誤會,馬老拿著准考證卻被一名工作人員攔在了考場外。 工作人員以為馬老是來送孫子考試的,說,你可以離開了。馬旭說我是來考試的,工作人員一臉愕然,怎麼也無法相信有這樣大年齡的老奶奶要考研,戴上白手套,左看右看著准考證。准考證上明明是眼前的老太太。

那一次,只因外語課程差十分馬老沒有考上......馬老並不甘心,繼續學習備考。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如今,無論是衣櫃、牆壁、床頭,家裡的角角落落都貼滿了寫著外文詞彙的紙條,一有時間馬老就會讀讀記記,爭取多增加一點詞彙量。去年課程班的導師特意打來電話,鼓勵她今年再嘗試一次,這讓她信心滿滿。除了考研準備,馬老還念念不忘能夠到科研部門從事研究工作。

03

無巧不成書。馬旭居住的地方是湖北著名的木蘭山下,看到木蘭山就想起自己的家鄉木蘭縣。沒有家鄉送我參軍,哪有我的今天,心裡一直願望自己努力,為家鄉做一件能拿的出手的事。

金秋時節,湖北黃陂一家銀行,走來兩位滿頭銀髮、衣著簡樸的老人,在當地派出所民警和工作人員的見證下,一筆300萬的捐款從湖北的木蘭山寄往遙遠的哈爾濱的木蘭縣……

這兩位老人就是馬旭和她的老伴。去年馬老和木蘭縣政府簽訂了一份“捐款1000萬”合約。1000萬是她心中默默追求的秘密。從1元攢起,馬老把工資、存款、理財,專利,利息傾其所有,到今年700萬就到期了,加起來正好是1000萬,全部捐給家鄉木蘭縣,為家鄉精準扶持青少年教育,送上一份大大的禮包,這樣一個“漂亮”的數字,這樣一個“拿得出手”的禮物。 這些錢是她和老伴畢生的積蓄,更是她一生的情感傾注 。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多少年來,從青絲到白髮,從意氣風發到半個多世紀的相濡以沫。馬旭和老伴省吃儉用,節儉每一滴水、每一粒米,心裡就是想著要為家鄉精心準備一件拿得出手的“禮物”,以這種方式報黨恩,報答家鄉情。

對於馬老來說,鄉愁是抹不去的情和愛,特別是對於一名軍人來說,鄉愁是連著生命的存在。雖然離開家鄉多年,但馬老時刻都在關注著家鄉的消息,改革開放40年 ,家鄉的鉅變常常讓她興奮不已。近兩年,馬老在報紙上看到家鄉精準扶貧的消息,她立刻萌生了一個念頭:現在國家號召精準扶貧,實行東北振興,我也要響應國家號召,為家鄉的青少年教育做些什麼。懷著一顆感恩之心,馬老等來了“報恩”的機會。

由於不知道如何聯繫家鄉的政府部門,馬老毫無頭緒地不停打探,直到去年聯繫到了木蘭縣教育局局長。去年9月,當馬老前去捐款,銀行工作人員見馬老年事已高,轉賬金額又太大,擔心老人受騙便報了警,直到派出所民警前來核實身份。也正因為這個美麗的誤會,馬旭老人的事蹟廣為人知。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連存款利息都捐出去了,不給自己留些備用嗎?我們還是直接問到老人這個問題。我和老伴都有離退休工資,看病也有國家和軍隊保障,物質上的條件我覺得不需要追求太多。馬老淡定地說。

在木蘭縣政府的文件裡,我們看到這樣的字樣:按照馬旭同志的意願,捐款將用於教育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從現在開始啟動前期工作···。

鑑於馬旭一家的突出貢獻,木蘭縣政府授予馬旭夫婦木蘭縣“榮譽市民”稱號,武漢黃陂區也授予馬旭一家為“最美家庭”,慕名而來的拜訪者也逐漸多了起來。但馬旭夫婦的生活還是一如往常地繼續著,就在記者與老人道別的那天,兩位老人按照慣例又去了一趟銀行,存下了這個月的工資。

和我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能活著就是無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為祖國貢獻是無限的,只有生命不息,就得奮鬥不止。只要活著,就繼續為家鄉攢錢,馬旭如是說。

這是馬旭的心聲吐露,也是她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翻閱《木蘭辭》中如此描寫木蘭將軍沙場征戰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寒光照鐵衣。”從木蘭縣到木蘭山,馬旭也演繹了一段“軍中花木蘭”的傳奇故事。

一千萬,一個整數,半個多世紀,一對普通的軍隊離休幹部,一生做了這樣“拿的出手的”一件事 。

居住在極其簡陋的寓所中,生活降至最簡樸,卻把千萬元存款捐獻,身後不留一分錢。

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婚姻老人也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相濡以沫,其實與物質的東西沒有關係。風雨人生,它屬於兩個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那是一種彼此能夠讀懂的唯有的酣暢與默契。我們由衷地堅信。

走進空降兵馬旭!老兩口的傳奇經歷,都在這!

這樣的人生平凡的令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