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26日,朝鮮停戰談判雙方的談判代表們走進了板門店,一度中斷了6個多月的談判重新恢復。
李承晚阻礙停戰談判
正當《朝鮮停戰》協定即將簽訂的時候,不甘心失敗的南朝鮮總統李承晚極其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破壞停戰和談,甚至叫囂:
“要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即使我們不得不單獨作戰,也在所不惜。”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南朝鮮政府談判代表竟然單獨退出了談判,並公開拒絕接受停戰的條款。同時,在漢城、釜山出現了大規模的反對停戰的“群眾示威遊行”。這一嚴重事件立即引起了中朝方面的極大憤慨和“聯合國軍”成員國的強烈譴責。
6月17日夜晚,李承晚在位於滄山、馬山、釜山、尚武臺的四個戰俘營以“就地釋放”為名,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的2.7萬餘人,並把他們強行編組到南朝鮮軍隊中。
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急電李承晚:
“立即毫不含糊地接受“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指揮,處理並結束目前的敵對行動,否則就將另行安排”。
6月19日,金日成、彭德懷致函“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
“究竟聯合國軍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鮮的政府和軍隊,如果不能,那麼朝鮮停戰究竟包不包括李承晚集團在內,則停戰協定在南朝鮮的實施有何保障”。
此時的艾森.豪威爾一方面應對外界的指責而四處解釋“釋放俘虜與美國無關”,另一方面方面授意美國中情局馬上擬定“針對李承晚的暗殺和政變計劃”。
志願軍擬再打擊李承晚集團
6月20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
“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簽字須推遲至月底比較有利,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李承晚偽軍以打擊,再消滅偽軍1.5萬人。”
毛澤東當即同意彭德懷的建議:
“停戰協定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決定,再殲滅南朝鮮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很明顯,志願軍即將對南朝鮮軍發起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停戰談判的成功,給阻礙和談的李承晚集團一個沉重的教訓。
此時的朝鮮戰場,雙方對陣於三八線附近的金城地區,金城以南的南朝鮮軍防區形成了凸入志願軍防線的弧形戰線,如果在這裡作為主戰場,可以達到三面對敵人進行攻擊,獲勝的概率非常大。
6月21日,彭德懷在位於朝鮮檜倉山洞中的志願軍司令部決定:
“以第20兵團的5個軍(即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軍)在右翼第9兵團24軍的配合下,在金城以南,西起牙沈裡、東到北漢江之間22公里的地段上實施進攻,以“拉直金城以南戰線,殲滅當面南朝鮮軍4個師的8個團和1個營”為戰役目的。7月上旬完成戰役準備,7月10日前後發起總攻。”
其中第60軍和67軍正在金城正面和南朝鮮軍對峙,其餘的三個軍稍微向前移動就能迅速支援金城戰場,對南朝鮮軍發起猛烈攻擊。由於此次戰役是在金城地區實施,因此彭德懷將這次戰役命名為“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打響
金城地區大多是易守難攻的連綿山地,且山上有敵軍已修了兩年的大量鋼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明暗火力點、戰壕、交通壕,形成了相互支撐的環形防禦體系,這裡駐紮的是全部美式裝備的南朝鮮王牌部隊首都師,以及南朝鮮軍第3師、第6師和第8師。
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決定“同時使用五個軍對金城地區發起總攻”,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對。舉棋不定的楊勇請示志願軍總指揮部,彭德懷說:
“如果不在軍事上給予李承晚集團懲罰性痛擊,不僅會拖延朝鮮停戰,而且會影響朝鮮半島的戰後和平”。
彭德懷不僅支持楊勇打大仗,而且還送給了第20兵團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各一個團。經過裝備補充後的第20兵團共有迫擊炮、火炮1094門,炮彈70餘萬發,坦克20輛,軍用物資1.5萬噸。
7月13日夜22時,志願軍的1094門火炮在一片夜色沉寂中突然爆發,瞬間照亮了朝鮮夏日的夜空,密集的炮彈如雨點般地落在東起北漢江、西至牙沈裡,長達22公里的敵軍陣地上。
不到半個小時,志願軍就向南朝鮮軍首都師、第3師、第6師以及第8師的陣地上發射了整整1900噸炮彈。這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炮火攻擊戰,也是志願軍第一次佔據了地面火力優勢,猛烈的炮擊摧毀了敵人大部分的防禦工事。
隨後,楊勇和政委王平指揮的5個軍在第24軍的配合下,向金城地區南朝鮮軍發起了排山倒海般的猛攻,志願軍突擊部隊只用了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就突破了南朝鮮軍4個師的所有前沿陣地。
奇襲白虎團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劇中以志願軍第68軍203師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為原型而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被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們所皆知。
金城戰役打響後,志願軍第68軍203師師長提出:“派一個偵查小分隊化裝成南朝鮮軍,在大部隊突破高地之前迅速向敵人縱深穿插,目的就是消滅位於二清洞的南朝鮮軍“白虎團”團部”。
“白虎團”是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是南朝鮮軍隊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享有南朝鮮“國軍主力”的美名。李承晚曾經親自為第一團授予“虎頭旗”,因而得名“白虎團”。然而在金城戰役中,“白虎團”卻栽在了志願軍一個13人的偵查小分隊手裡。
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挑選了12名優秀偵察兵,一路上,楊育才身穿美軍軍官服,充當了“美軍顧問”,而12名偵察員化裝成護送“美軍顧問”的南朝鮮軍士兵,直插敵人內部。
7月14日凌晨,楊育才的小分隊靠近了一個被10多輛坦克和20多輛裝甲車圍得嚴嚴實實的指揮所。正當楊育才思考該怎麼混進去時,他們俘虜了一名南朝鮮上尉軍官,這名俘虜帶著楊育才的12名志願軍戰士大搖大擺地通過了防護圈,一路暢通無阻,原來這裡就是“白虎團”的指揮所。
混進“白虎團”指揮部後,楊育才將小分隊分為三個小組分頭行動,他率領第三小組衝向作戰室,一名志願軍戰士對準窗口向裡面投進兩枚手榴彈,趁著手榴彈爆炸的煙霧瀰漫,志願軍戰士打得敵軍措手不及,南朝鮮機甲團團長當場斃命,其餘敵軍紛紛投降。
臨出門時,楊育才看見指揮部裡掛著一面齜牙咧嘴的白色虎頭軍旗,便衝過去將旗子扯下來帶上,繼續戰鬥。朝鮮戰爭結束後,這面白虎團團旗就被當作戰利品保存在了中國軍事博物館裡。
志願軍13人的小分隊把“白虎團”團部攪得天翻地覆,打掉指揮所後,楊育才又帶著小分隊炸掉了團部附近的油庫和彈藥庫。如此強的戰鬥力,讓“白虎團”團長崔喜寅搞不清楚究竟來了多少志願軍,只得放棄抵抗投降。
打破常規,白天進攻
在整整激戰了一夜之後,天空下起了大雨,楊勇深知美軍的飛機來不了了。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破常規,白天進攻”。
7月14日上午,在雨霧濃重的天氣掩護下,第20兵團東、中、西三個攻擊集團同時發起進攻。經過21小時的浴血奮戰,金城地區以南的南朝鮮軍全部被殲滅,並俘虜了南朝鮮首都師副師長林益醇。
到了14日晚上,志願軍在“聯合國軍”構築了兩年之久的現代化防禦陣地內向前推進了9.5公里,這是戰爭雙方在陣地戰階段推進的最高紀錄。
李承晚緊急向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泰勒求援,接到求援的泰勒馬上向身在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發電:
“中共軍隊在13日晚向金城防線發起了進攻,李承晚韓軍不堪一擊,首都師遭到毀滅性打擊。”
但克拉克卻選擇了再等等看。
金城戰役結束
志願軍第24軍按照戰前預定計劃,全部攻佔了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和424.2高地,有力地保障了第20兵團右翼的安全。
為了擴大戰果,第20兵團以主力控制已佔陣地,以部分兵力繼續向南推進打擊南朝鮮軍。志願軍第46軍、第1軍、第23軍和第16軍,以及朝鮮人民軍的各軍團積極組織配合第20兵團的進攻,戰鬥到了16日,東面的集志願軍又向南推進了9公里,中、西面也向南推進了約2公里。
從7月18日起,面對南朝鮮軍的節節潰敗,“聯合國軍”還是按捺不住了,出動了七個師的兵力對志願軍整整反撲了十天。
直到7月27日,“聯合國軍”僅僅取得了志願軍因“難以堅守,主動放棄”的白巖山地區,其他的陣地都牢牢的控制在志願軍手中。
7月27日,金城戰役勝利結束,並於當日在板門店舉行《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金城戰役的偉大勝利,最終促成了停戰的實現。
寫在最後
7月27日上午10時,中朝代表團首席代表南日和“聯合國軍”代表團首席代表哈里遜,在板門店的簽字大廳進行簽字。隨後,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也分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金城戰役共歷時了15天,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戰役。此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人5.3萬餘人,向南擴展陣地160餘平方公里,拉直了戰線,使中朝方面在停戰後處於了一種十分主動的有利態勢。
克拉克在1954年出版的回憶錄《從多瑙河到鴨綠江》中曾寫到:
“我獲得了一種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在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了一種失望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