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衡遊記》讀後感

《梁衡遊記》帶給我的愉悅,是從閱讀之前就開始的。

褪去雪白的紙質封套,一冊藏藍色布面書籍呈現在眼前,典雅得如同一位穿青衫的儒林士子。捧在手裡摩挲,很有那種豎版、大字、繁體的傳統書籍的感覺,得用一“卷”書這個古典味道的量詞來稱呼,好像才更貼合它儒雅的文化氣質。

目錄的設計別具一格。

這是遊記類書籍,作者的行蹤遍及國內和海外,設計者巧妙地讓國內國外的地圖,充當了目錄的主角。纖細的線段成為媒介,一端連接起遊記的題目,另一端則指向高度濃縮的地圖。當你讀到相應的篇目,地圖上幾十萬分之一的比例尺,忽然就失了效,山水自然、名勝古蹟,都從一行行文字中還原,栩栩如生地朝你走來了。

這卷遊記的文學水平,當然配得上如此考究的裝幀設計。

閱讀已畢的書上,擠滿了我隨手勾畫上去的直線、波浪線、圓圈和批註,好像在給學生精心地批改作文。然而學生們的作文,毛病總是一抓一大把,而梁先生的文章,幾乎篇篇都是我心慕手追的榜樣。

我有摘抄詞語的習慣,這卷書讀下來,摘抄本發了筆小財。

即使是普通的一字一詞,作者施展高超的推敲煉字功夫,就像嵌入了一枚耀眼的金丹,整個句子瞬間受到了點化。這個恰如其分的字詞,不就是那雙熠熠發光的水晶鞋嗎?把廚房裡黯淡的女孩,變成了舞會上王子最美的舞伴。

精彩的句子時時冒出來驚豔我的眼睛了。“這句子寫得真好啊!”我一邊品味讚歎著,一邊當起了偷句子的雅賊,用兩道貪婪的目光,把它們順手牽羊地塞進了記憶裡,留待以後悄悄私用。

如果僅僅因為字詞美、句子妙,梁先生是不可能成為著名散文家,並得到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高度評價的。

一篇文章的價值,往往由語言和思想共同體現。如果要給二者分個高下,文章的思想顯然更為重要。清詞麗句畢竟只是外在的皮毛,而作者的見識、觀點、思想,才是文章內在的靈魂。僅有華麗的語言,而思想空洞或平庸的文章,必定失之於單薄膚淺,甚至輕佻。六朝駢文裡有的是這樣的例子。

文章語言這一項,如果設定梁先生是100分,我覺得自己要是努努力,沒準兒能拿個10分;但要從文章輸出的思想見識而論,梁先生要是100分,我可能連3分都得不到。

這就是學識、格局、境界的差距。

閱讀這卷遊記,我時時跟隨作者的彩筆遊走於歷史與現實之間。他總能將地理、風俗、傳說、科學、人文的種種知識穿插於文字之中,並每每有真知灼見、精闢的思想閃爍在文章之中。《恆山懸空寺》、《在青島看房子》、《印度土王邦尋舊》等篇目裡,都有讓我心悅誠服的思想見識。

閱讀梁衡遊記,如果說文章的前面還可以稍稍走神、不專注的話,那麼對待文章結尾,就必須屏氣凝神、全神貫注了。文章的結尾處,似乎是梁衡先生格外在意,仔細經營的,他往往卒章顯志,把文章的結尾處打造成昇華主題凝結思想的重要舞臺,在這裡隆重推出文章最光華燦爛的高潮。《壺口瀑布》、《讀韓愈》、《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等篇章的結尾,作者總是善於以高超的站位、深刻的思考,從眼前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大學時有《寫作》這門專業課,我記得第一堂課上,老師就把六字箴言:“鳳頭、豬肚、豹尾”,傳授給了我們。

所謂“豹尾”,意指文章的結尾,要像獵豹的尾巴一樣剛健,要強勁有力。可是這一點,我到現在也沒有做到。每次寫文章,我就像從不鍛鍊的人跑了一場800米,前面把勁兒都使出去了,後面只剩氣喘吁吁,最後不得不潦草收場。而梁先生呢,則是優秀的長跑運動員,越到後半程越穩健,最後還能遊刃有餘地來個漂亮有力的衝刺。

《梁衡遊記》是很耐讀、耐咀嚼的一卷書,坐一上午也讀不了幾篇。因為往往讀完一篇,目光就自作主張起來,來了個原地向後轉,返回頭去,重新又讀一遍。這樣的閱讀經驗,真不像年輕時讀瓊瑤小說,一目十行,一天能看好幾本,不過隨看隨忘,看完了絕不會再想看第二遍。尷尬的是跟別人談論這些小說,我經常把幾部書的人物情節弄混淆。(我在高中時讀了不少瓊瑤小說,那時閱讀品位確實不高,現在想起來,她有些作品真是夠毀三觀的。)

寫到這裡,忍不住把梁先生的《壺口瀑布》再讀了一遍。唉!這景點我也去過,我能寫出來的,就是“壯觀”、“真壯觀”、“太壯觀了”……

《梁衡遊記》讀後感


《梁衡遊記》讀後感


《梁衡遊記》讀後感


《梁衡遊記》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