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地產 | 手術檯上的綠城

雲地產 | 手術檯上的綠城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將中海視作標杆中“戰鬥機”的王石,讓鬱亮做了一項研究:萬科脫了鞋子奔跑多久才能追上老對手中海?


足足十年,即使中海“原地踏步”。這個結果,讓老王大吃一驚,甚至摟著夢中情人,也睡不好覺。


時至1998年,深受金融海嘯洗禮的中海,似乎一夜之間,回到瞭解放前:市值斷崖式縮水足足十倍。


善於抓大機會的王石,乘中海一落千丈之時,為萬科勾勒出一幅衝刺行業第一的藍圖。當年,他約中海老大孫文傑,在北京吃飯,酒過三巡,微醺的王石透露了自己的心聲,委婉向孫先生表達了萬科中海合併的意圖,但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愛要面子的王石,怒了,但後果不算嚴重。第二天,他就開始動刀中海,成建隊地從對方挖人。這一挖,讓孫先生火冒三丈,並與王石“斷交”。


回頭來看,作為地產界首家“黃埔軍校”,中海對行業的貢獻功不可沒,萬科後來的持續領跑,與此不無關係。再後來,萬科、龍湖、萬達、碧桂園等巨頭,被視為行業人才輸出的“黃校”。


令人疑惑的是,以產品力而聞名的房企,無論是舊貴星河灣、綠城,還是新貴泰禾,似乎並未培養出多少行業大咖。


下面,就以綠城為例,談談其中的“奧秘”。


1


先從一則人事變動傳言說起。


近日,有“爆料”稱,綠城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公司秘書馮徵因業績原因將離任。


此消息半真半假。書燃經過多方打聽,得到的消息是,上週,馮徵辭去了綠城華南區域董事長,由原來的老綠城人郭曉明接任,郭也被任命為綠城中國副總裁。


馮徵的其他職務暫時未變。一位綠城某區域高管透露,接下來,馮徵會被辭去副總裁一職。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人事調整,主要是因為華南區域業績下滑,“馮徵當董事長時,一年也來不了華南區域兩次,另外,也因為集團對目前主持該區域工作的總經理張立進有所不滿。”


不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集團今年授權華南區域拿地貨值為150億,目前,僅拿了不到20億;


第二,華南區域的數個項目,比如佛山、南沙等地的項目未能按照集團的要求及時開盤、銷售以及交房;


第三,該區域在集團的8大戰區中,業績一直處於下滑態勢。


正因為如此,在張亞東去年空降綠城後,將任命的一些區域及重要部門副手在今年4月份,大部分轉為了正職,惟張先生未轉。


得到消息的獵頭們也紛紛行動了起來,要挖走馮張二人,但都遭到了對方的婉拒。


一位獵頭老總抱怨:“目前,很看重產品力的房企,要挖綠城的人,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他們也巋然不動。”


這是為什麼?一位綠城的高層道出了其中的根由:


第一,過去,宋衛平倡導的是師徒關係,各地方大員都是諸侯,且管理粗放,即使集團不怎麼掙錢,但老宋對這些諸侯都非常大方,說白了,之前宋氏主導的綠城,其模式和“窮廟富方丈”如出一轍。


第二,綠城之前所倡導的品質是不計成本地堆砌起來的,也就是說,一個項目怎麼進展,老宋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即使有意見或建議,這位“暴君”都聽不進去,虧了本,也由老闆兜底。


在2014年賣股給中交時,老宋也意味深長地說:“我是一個學歷史的人,我們都知道一言堂或者說暴君,是不會有好下場的……綠城一言堂的時代應該過去了。”


第三,習慣了宋氏管理文化及語境的老綠城人,出去之後,很難適應其他公司的強運營、強算賬及精細化管理等玩法。


我們看到,老綠城人被離職或主動離職後,要麼投奔藍城要麼投靠藍綠雙城,這樣有著宋氏烙印的體系,很少看到綠城人在其他企業能夠玩得風生水起,即使在吸收了不少綠城人的融創,也很難找到大咖級人物。


正因為如此,偏科的綠城,在暴風驟雨式的調控面前,顯得十分脆弱:十調九受傷。


2


悟性極高的老宋,並非沒有意識到綠城存在的致命問題。上演了數次懸崖邊上的故事後,從2012年開始,老宋就開始對綠城“動手術”。


那些年,老宋花了大價錢,請來世界級諮詢公司,給綠城把脈診斷,並開出了藥方,但在執行過程中,大部分制度走了樣,最後,不了了之。


內部改革收效甚微,調控風暴再度來襲,加之新進股東九龍倉的“不合作”態度,讓老宋頗為失望,於是,一氣之下,將股權賣給了老孫。


緊隨其後,習慣於大開大合的老孫對綠城掀起了一場大手術,由於得罪了老業主和老綠城人,孫大夫的這場手術只做到三分之一,難以忍痛的老宋就反悔了。


再後來,被開了刀的綠城還沒有恢復過來,老宋就引入了中交,至此,這場地產史上擴日持久的大手術由中交人來操刀。


進行了四年之後,僅從業績來看,中交的醫術並不在孫宋二人之上。不得已,官員出身的張亞東被委以重任,2018年開始,又對綠城開始了一場大手術,直到目前,尚未完成。


張先生對這場手術的頂層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掀起高層大換血,從之前的行政總裁曹舟南到宋衛平,都一一退出了綠城董事會;


第二,學習碧桂園、萬科等頭部房企,進行架構調整,降低管控層級,清退部分“閒人”;


第三,學習碧桂園走高週轉道路。


儘管在外界看來,這場手術,足以將綠城的宋氏烙印變為中交風格,但這只是看到了表面,其實老宋在退位時,張亞東也與其有所妥協:


第一,讓部分老綠城人迴歸綠城,比如郭佳峰及郭曉明;


第二,八大區首及重要崗位上的老大,並未被張亞東動搖。


一位有離開打算的綠城高管說,因為高層變動較大,未來,這種局面可能還會持續,所以打算離開。


該人士透露,目前,綠城的體系、管理模式、運營模式都與以往不同,其文化更偏國企管理模式,對市場反應速度欠佳,且有些程序化甚至官僚化。


另外,張亞東對綠城的營銷、成本、產品等管理,也有一些調整,其目的是為了適應高週轉。


3


在書燃看來,張亞東主導的這場大手術,也是在不斷調整動盪中,試錯。


在多位綠城人看來,要走高週轉之路的綠城,與其基因並不匹配,因為綠城以產品見長。儘管高週轉是大勢所趨,但綠城的業務、企業特性及品牌IP,都難以適應這一玩法。


“綠城不適合玩高週轉,這相當於用自己的短處去PK高級玩家已經強化成型的強項。”一位綠城的朋友說:“當然,非要走這個模式,雖然有些牽強,但不是不可以走,關鍵在於要在產品上不斷突破和創新,並壓縮市場轉化週期,發揮現有的融資成本、產品優勢後,再慢慢加大週轉率,後續會更有優勢。”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張亞東主導的高週轉道路,並不理想。


第一,在內部,很難執行到位,拿剛剛換帥的華南區域來說,不少項目的重要節點並未在集團的要求期內完成;


第二,高週轉下,綠城的產品營造力勢必會有些打折扣,另外,代建業務空間在大趨勢下,也有收縮的跡象,因為代建的融資成本較高,也難怪這兩年多來,給綠城拉橫幅的業主越來越多;


第三,在調整中,導致業績大幅下滑,比如,今年上半年,自中交入主及張亞東主政以來,綠城交出了最差的財務報表。


最核心的邏輯在於,中交入主後,綠城原來的市場邏輯和政商邏輯完全變了。一位綠城的朋友說,未來,綠城所選的道路,大概率是朝著政商邏輯走。


在當下“黑馬”概率並不高的市場環境下,TOP20都在走收併購道路,以維持擴容自身業績,從而反哺融資界面,以降低大成本。


反觀調整中的綠城,並未走這條道路,招拍掛仍然是其拿地的主要手段。


上述綠城的高管稱,目前,綠城的拿地策略、資金融配等,都需要調整。比如,在大勢不可逆的情況下,重點把握區域市場。具體而言,綠城在長三角、尤其是浙江、山東等區域,有很強的品牌優勢,因此擴張的重點應放在這些區域。


另外,營銷層面也需要加大力度調整。其實,張亞東也有過對營銷團隊動手術的想法,曾在今年中期管理總結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在營銷端實施“大換血”計劃,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實現,你猜猜,這是為什麼?


綠城的朋友說,目前,張亞東的壓力很大,一方面,業績不斷下滑;另一方面,有些變革推行起來也比較艱難。


當然,除了綠城的歷史沉痾外,張亞東也有自身的考慮。上述綠城的高管說,說白了,張亞東本是官員,幹五年可能就被調走了。


在這位高管看來:


第一,如果是民企老闆進駐綠城,他可能要的是效率和業績,會不惜一切代價改造綠城,比如之前的老孫;


第二,而央企入主後,並不是從效率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從平衡各方利益及長官意識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因此,這樣的手術,基本上會是一個妥協的結果。


這本身就是一場神秘的“手術”,比如中交收購中房地產,如今並未有大起色,至今排名百強開外。


正如一位資深人士所說,如果綠城的高週轉走不出特色的道路,在專注產品營造的情況下平衡利潤,如果利潤出現了下滑,綠城將不再是綠城。


寫到這裡,書燃想到了金陵十二釵中的一位貴族,得了病,瞧遍了舉國名醫,最終不但沒有效果,病情反而還加重了。


正如加繆所言,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那麼,張亞東會否成為綠城這場大手術的終結者?在“活下去”的當下,手術檯上的綠城將如何度過即將來臨的寒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