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康熙三十九年的庚辰科殿試註定不尋常,因為此年是公元1700年,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紀開端。而當年的金榜共出現了305名進士,為大清國官場帶來了305名新鮮血液。就在這些中榜的進士中,康熙為他的兒子雍正帶來了一個大學士——張廷玉;同樣也送給他的孫子乾隆帝一個大學士,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歷仕三朝的乾隆朝大學士史貽直。

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史貽直和張廷玉是同科進士,同樣位居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不同的是,史貽直沒有張廷玉的顯赫家世,他的父親史夔,康熙二十一年殿試二甲第一名進士,官至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皇帝內務近侍的官職)。而史貽直在年齡上也比張廷玉小10歲,在當時算是個神童,因為參加殿試時年僅19歲。成績也要比張廷玉好的多,中三甲第一名(傳臚),張廷玉則是三甲第152名。

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出身書香門第

史貽直,江蘇溧陽縣人,出生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他的出生年歲來看,他正好出生於三藩之亂被平定後的第二年,當時大清國內亂尚平,百廢待興。由於他從小就十分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加上父親主要從事文學之類的工作,是《康熙字典》主要編纂者。因此,史貽直從小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這種家世讓他在科舉道路上一帆風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時,年僅19歲。這個年齡在封建社會時期,能中舉人也算是很有成就。如此小的年齡高中進士,必定會引起統治階級的注意。

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官運亨通

史貽直的傳奇成就,讓他在康熙朝沒有被外放地方官,一直從翰林院檢討,五次遷升到從四品的侍讀學士。雍正即位後,逐漸被委以重任。雍正最初命其在南書房行走後,又擢為吏部侍郎,繼而升任工部、戶部尚書。雍正七年,空降福建署理總督;次年,調任兩江總督並授左都御史,成為從一品封疆大吏。雍正九年,史貽直被調回京師,恰逢準噶爾叛亂,旋命協理陝西巡撫,擢兵部尚書。不久授戶部尚書,並總理陝西巡撫職。

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官拜為相

雍正十三年七月,在陝西任職四年的史貽直調回京城。一個月後,雍正帝駕崩,乾隆即位。不久,史貽直又被外放湖廣總督。任內政績卓著,曾和另一位名臣時任湖南巡撫的高其倬,一起鎮壓苗民叛亂。乾隆表彰其功,下詔回京,陸續擔任工部、刑部、兵部、吏部等尚書。一直到乾隆七年,史貽直再次署理直隸總督,不久擔任協辦大學士。乾隆九年(1744年),被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並於次年加封太子太保,這一年史貽直62歲。

晚年榮光

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乾隆二十年,史貽直致仕回籍。兩年後,復授大學士兼領工部尚書職,加太子太傅。乾隆二十五年,史貽直取得進士已六十年,乾隆親賜“人瑞”。並恩典其不必隨班行禮,以肩輿入直。乾隆二十七年,史貽直再次退休致仕,皇帝命不必兼攝工部,每年加俸五百金。乾隆二十八年,卒於家中,終年八十二歲,贈太保,入賢良祠,諡號“文靖”。

他是張廷玉的同年,19歲中進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清史稿》記載:貽直為政持大體,不苟為異同。性強記,飭舉止,善為辭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