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康熙三十九年的庚辰科殿试注定不寻常,因为此年是公元1700年,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开端。而当年的金榜共出现了305名进士,为大清国官场带来了305名新鲜血液。就在这些中榜的进士中,康熙为他的儿子雍正带来了一个大学士——张廷玉;同样也送给他的孙子乾隆帝一个大学士,他就是本文的主角,历仕三朝的乾隆朝大学士史贻直。

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史贻直和张廷玉是同科进士,同样位居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不同的是,史贻直没有张廷玉的显赫家世,他的父亲史夔,康熙二十一年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至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皇帝内务近侍的官职)。而史贻直在年龄上也比张廷玉小10岁,在当时算是个神童,因为参加殿试时年仅19岁。成绩也要比张廷玉好的多,中三甲第一名(传胪),张廷玉则是三甲第152名。

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出身书香门第

史贻直,江苏溧阳县人,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他的出生年岁来看,他正好出生于三藩之乱被平定后的第二年,当时大清国内乱尚平,百废待兴。由于他从小就十分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加上父亲主要从事文学之类的工作,是《康熙字典》主要编纂者。因此,史贻直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这种家世让他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时,年仅19岁。这个年龄在封建社会时期,能中举人也算是很有成就。如此小的年龄高中进士,必定会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

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官运亨通

史贻直的传奇成就,让他在康熙朝没有被外放地方官,一直从翰林院检讨,五次迁升到从四品的侍读学士。雍正即位后,逐渐被委以重任。雍正最初命其在南书房行走后,又擢为吏部侍郎,继而升任工部、户部尚书。雍正七年,空降福建署理总督;次年,调任两江总督并授左都御史,成为从一品封疆大吏。雍正九年,史贻直被调回京师,恰逢准噶尔叛乱,旋命协理陕西巡抚,擢兵部尚书。不久授户部尚书,并总理陕西巡抚职。

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官拜为相

雍正十三年七月,在陕西任职四年的史贻直调回京城。一个月后,雍正帝驾崩,乾隆即位。不久,史贻直又被外放湖广总督。任内政绩卓著,曾和另一位名臣时任湖南巡抚的高其倬,一起镇压苗民叛乱。乾隆表彰其功,下诏回京,陆续担任工部、刑部、兵部、吏部等尚书。一直到乾隆七年,史贻直再次署理直隶总督,不久担任协办大学士。乾隆九年(1744年),被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并于次年加封太子太保,这一年史贻直62岁。

晚年荣光

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乾隆二十年,史贻直致仕回籍。两年后,复授大学士兼领工部尚书职,加太子太傅。乾隆二十五年,史贻直取得进士已六十年,乾隆亲赐“人瑞”。并恩典其不必随班行礼,以肩舆入直。乾隆二十七年,史贻直再次退休致仕,皇帝命不必兼摄工部,每年加俸五百金。乾隆二十八年,卒于家中,终年八十二岁,赠太保,入贤良祠,谥号“文靖”。

他是张廷玉的同年,19岁中进士,在乾隆朝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清史稿》记载:贻直为政持大体,不苟为异同。性强记,饬举止,善为辞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