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赶集”

加拿大人一般一周购买一次食品和日用品,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冰箱或者冰柜。这里的超市很多,竞争也激烈。所以,每周选择各大超市的打折货品就能很好满足一周的吃喝和日用品。但是这里没有国内城市里每天开放的菜市场,一是气候原因,再就是地广人稀,需求密集度达不到。像国内城市的老人们习惯于每天逛菜市场,当天买当天吃的新鲜蔬果。小城市就更不必说了,锅里倒上油了,再出门买棵葱都来得及。虽然描述的有些夸张,但国内的农贸市场确实方便,天天逛市场也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一个偶然机会,我们结识了吉姆,他是一位刚退休不久的“老伦敦”,致力于无偿帮助新移民的安家就业。他的妻子、儿子都是律师,家住在一片隐蔽的豪宅区内。吉姆和妻子生活非常低调,喜欢旅游,也喜欢各国文化。一次聊天中,他说他经常在一个集市上买中国的包子吃,我们听了很新奇——这里还有集市?还有卖包子的?吉姆告诉我们一个地址,说那里有一个集市,只有周六上午开放,他自己每周都会去逛逛。

我们觉得很好奇,到周六赶紧去看个究竟。

在加拿大“赶集”


集市在市中心附近一个挺大的红砖楼里,一共有两层。当时是初冬,已略有寒意。一推开门,发现里面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除了卖菜卖水果的之外,还有甜点、咖啡、小吃摊位,各种食物混杂的香气阵阵扑面。蔬菜和水果大都用小篮、小筐装着,下面用纸牌写着一小筐的价钱。价格并不比超市低,有的甚至更贵。蔬菜、水果主要产自本地的农场,有的是自产自销,比超市的新鲜很多。还有卖肉、香肠、蜂蜜、芝士、枫糖浆等农副产品,也有卖披萨、面包和煎饼的,很多吃客一看就是经常光顾的熟客,什么口味、什么特色都了如指掌。

走上二楼,有很多卖服装、小家具、工艺品、杂货的摊位,有的摊主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儿老太太,把自己的爱好延伸到这里,边制做边卖边分享。还有一个很大很醒目的摊位摆着多张大幅的油画,画家本人是一位长发披肩的长者。先生还跟他聊了一阵,他的画标价都不贵,说今天还打五折,老人说今天一定要卖掉一幅画。

我们饶有兴趣的挨个摊位逛,虽然是在室内,温暖干净,但氛围和热闹程度真的和在国内逛农贸市场的感觉一样。让我意外的是,不论是蔬果、副食还是其他货品,价格都比超市和商场更贵。

在加拿大“赶集”


后来我们了解到,类似这样的集市在市里和郊区还有几家,冬天只在周六开放,夏天开放的时间会多一些。

有一次去小镇回来、快进市里时,发现了路边的一个农贸集市。当天刚刚下过雨,停车场里有些泥泞,但还是车满为患,挡不住人们“赶集”的热情。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市场是一排一排的平房,虽然设施有些简陋,但菜品多样新鲜。这个市场只卖蔬菜、水果和农副产品,转了一圈,发现了我喜欢的长尖椒,红色绿色的都有,特别新鲜的装在小桶里。这种尖椒通常只有中国超市有卖,而且价格不便宜。还发现了很甜很糯的日本南瓜,居然还不贵,我马上出手,买了南瓜和尖椒。先生看到香菜和黄瓜也特别水嫩新鲜,只是包装太大,估计是针对餐馆或者批发购买的。

在加拿大“赶集”


其实,我们周边最大的农贸集市在滑铁卢附近的高速旁,居然和我们常去的一个古董店相邻。市场很大,有几幢楼,每周四、周六开放,因为规模大,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日游的好去处。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也专门去感受了一把在加拿大“赶大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八号高速路拐下来,远远的就能看见棕红色的一片楼,大大的写着“Farmers’ Market”,超大的停车场已经基本全满,门口有专人在导引指挥。我们跟着前面的车缓慢前行,看到人们提着大兜、大筐的新鲜蔬果从市场走出来。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几幢楼四周的空地有很多户外的摊位,卖菜、卖水果、卖衣服、卖包的,人来人往,来回穿梭。还有让孩子骑小马的游乐项目,一种矮矮的小马,带着浓浓的马厩味道,完全是一副农村大集的热闹景象。卖货的一看就是农夫,粗犷、结实,皮肤是健康的黑红色,还有很多摊主来自德国门诺教派,穿戴着标志性的长裙和帽子。离这个市场不远处,有一个古老的门诺教村子,据说他们还秉承着多年前的教派传统,赶马车、共享配给制,没有手机,拒绝现代化。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穿戴着标志性的长裙和帽子的门诺教妇女。


一幢集市楼门口,有两个年轻姑娘在演奏,一把小提琴配一架竖琴,真不知道她们是怎么把这么大个的竖琴运来的。尽管四周环境嘈杂,但两个人演奏很投入,悠扬的乐曲飘来,引得围观听客纷纷往琴盒里放零钱。

在加拿大“赶集”


我们先走进一排平房里,里面卖的是玩具、皮具、手工制品等杂货,门口的是一个小吃摊,香味四溢,有现场制作的穿成串儿的炸红薯片,很诱人,我们忍不住来一串,果然又香脆又新鲜。

在加拿大“赶集”

走出平房,外面的人更多了,随着人流挤进那两层楼的市场,难得在加拿大也有这样人挤人的场面。蔬果、蜂蜜、香肠、芝士,和其他市场大同小异,只是摊位更大、选择更多、人更挤。最受欢迎的还是卖吃的,看着人们举着大块诱人的披萨,我们循着香味找到一个巨大的披萨摊位,大幅招牌,诱人的展示着各种披萨的图片和价格,很多人在排队。本来并不饿,看到这种景象,忍不住跟着排队买了两大块。味道并没有特别之处,就是因为非常新鲜才特别好吃。接着又路过甜品摊位,各式面包蛋糕让我们又不自主的停住脚步,来了一块拿破仑、一块芝士蛋糕,味道还真不错。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通往市场二楼的是巨大的原木楼梯,非常醒目,二楼相对人少,除了美食之外,是服饰、杂货摊位。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几个小时不停逛、不停吃,准备走出来,看到一层门口是一家鲜榨果汁摊,摆放着橘子、香蕉、草莓等新鲜水果,我们来了一杯鲜榨橙汁,非常好喝,橙子的香气浓郁,清凉又解渴。

临走前,我们在户外的蔬果摊上买了新鲜的菜和水果,满意而归。

尽管烈日当头,比气温更高的是人们赶集的兴致。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很多当地人热衷于逛这样的集市,而且赶集爱好者当中很多是中产人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上多为当地农夫种植采摘的新鲜农副产品,“新鲜”和“本地产”应该是两个最硬的招牌。据说,蔬菜水果经过采摘、运输、分类、清洁等程序后,再到超市里出售,至少经过十天半月。换句话说,在超市看到的最新鲜的蔬果也是十天半月前采摘的。而集市里的蔬果不但是刚刚采摘,而且没有过度包装,更新鲜更环保。所以,当然价格不便宜,零买大部分都比超市贵,但仍然吸引了很多注重生活品质的人。除了新鲜,为什么“本地产”被如此看中?加拿大超市里的很多农副产品都来自美国、墨西哥、智利,本地的农副产品只在短暂的夏季比较丰富。相对于进口产品的转基因、农药、抗生素等不同指标,加拿大当地的农副产品更环保、更安全。拿奶粉来说,加拿大土质、空气、水源都非常好,草场精良,而且因为冬季寒冷,害虫会被自然低温杀死,所以加拿大奶粉不含农药、不含抗生素,食用更健康、更安全,是世界上最好的奶粉,没有之一。据说,比“加拿大鹅”更难买到的就是加拿大奶粉。所以,“本地产”就成了一票难求的最好招牌。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人们喜欢“赶大集”的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喜欢这种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氛围,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渗入些许田园气息的休闲放松,也会勾起那些步入中老年的人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赶集时,买东西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吃吃逛逛,闻闻泥土的味道,那是最本真又久违的气息。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在加拿大“赶集”

(温馨提示:所有文字是建立在亲身经历上的个人感受,望不同经历、不同观点者勿喷,致谢。)


“恐怖”的节日——加拿大万圣节

什么人不适合移民

“我亲历的加拿大”之人际交往实录(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