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小國尼加拉瓜的生活日常:與垃圾為伍

拉美小國尼加拉瓜的生活日常:與垃圾為伍

高溫的 35 度午後,公交車上的一個年輕女生將手上吃完的食物塑料袋順手丟出車窗外,但一股風又將垃圾從後窗刮回車內,像是無聲的抗議,朝後座一名男子的臉,啪!一聲,直接貼了上去。男子有些措手不及,站起身,無奈地又將塑料袋丟出窗外。垃圾隨風颳起又落下,最後躺在人行道上。

拉美小國尼加拉瓜的生活日常:與垃圾為伍


垃圾桶為「參考用」的國度

在尼加拉瓜,人民並沒有「垃圾就該放到垃圾桶」的觀念。所以,儘管路邊偶爾能見到垃圾桶,人們一旦將手中有垃圾仍然大多像拿到燙手山芋般,只想在第一時間脫手。隨手丟垃圾是這個國家的一項不成文規定。於是主要賣場外、大小車站附近、市場裡、街道上,垃圾無處不在,成為尼國從城市到鄉鎮的共同風景。

缺乏環保概念,能夠「集中燒燬」已屬不易

拉美小國尼加拉瓜的生活日常:與垃圾為伍


在這裡,「垃圾分類」自是天方夜譚。能夠將垃圾集中之後拉往掩埋場,不讓它們隨風起舞,在大地裡四處為家,已是難能可貴的最高處理標準了。

因為在尼加拉瓜,家家戶戶依照居住地不同,收垃圾的天數、頻率和方式也都一樣:平均大約一週兩次為主、但也可能隨時視情況調整。同時,地方政府對垃圾處理的方法也不同。

以首都馬拉瓜來說,有清潔人員會將垃圾集中載往特定垃圾場進行焚燒後就地掩埋;但一離開首都,其他城鎮處理的方式就可謂「各有千秋」:有的是直接載往山區焚燒,有的直接找片空地把所有東西埋起來,有些則是由家庭就地解決:在自家庭院前就直接將垃圾燒得一乾二淨,這就造成了二次汙染。

民眾缺乏正確的環保教育,政府也顯然未意識到其重要性,尼國因此連垃圾集中後該如何處理的知識與技術都十分缺乏,更不用提分類、回收、「做環保」的觀念了。

拉美小國尼加拉瓜的生活日常:與垃圾為伍


惡名昭彰的垃圾掩埋場

少有人知道,這個機構的名字,其實來自尼國首都最著名、或者說最惡名昭彰的一處垃圾掩埋場 La Chureca 。掩埋場附近,住了 5 百多位貧民。

附近公司的垃圾每週一次,必須自行處理後送進掩埋場,但每年都必須付錢,拿到一個通行證後方能進入──也就是並非所有機構都能使用它。

但掩埋場附近的居民可以自由進出。因為,這些貧民正是靠垃圾維生的──在背後當地企業的默許與剝削之下。貧民們每天進去垃圾場撿拾玻璃瓶,回收至某家目前特定利用玻璃瓶回收物生產商品的「環保工廠」,稚齡的孩子們,也會到裡頭撿拾所有能夠換得一些零錢的東西。

拉美小國尼加拉瓜的生活日常:與垃圾為伍


垃圾掩埋場上禿鷹盤旋,裡面鼠輩蟲蟻橫行,隨地凸起的垃圾山看得令人怵目驚心──如何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生活,甚至謀取溫飽,令人難以想象。

直到某天,在旅途中經過首都北方的另外一處垃圾掩埋場,前方一輛載滿垃圾的貨車速度轉慢,一個不留神,不知哪時候循聲而至的青少年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躍上那臺垃圾貨車,旋即將自己埋入垃圾堆中⋯⋯

在境內充斥著國際救援組織、至今仍高度仰賴外援的尼國,到底何時能在各項援助計劃中,慢慢從嗷嗷待哺的嬰孩,長成自立自主的青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