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那些雄奇的黃河水車

壯哉!這是我在寧夏中衛的沙坡頭第一眼看到黃河水車時,從心裡湧出的聲音。


寧夏中衛那些雄奇的黃河水車

小時候,我曾在運河邊上見過水車,後來,在南方出差時也見過水車。但是,那些水車大都立於河邊、湖畔,非常小巧,腳踏式的。我見到過最大的水車是在荷蘭,那水車的確是高高大大,然而,與黃河邊上的水車相比,則是不能等同了。荷蘭的水車貯立於田野上的小河邊,與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組成了一首浪漫的田原詩,而黃河邊上的水車則是挺立於黃河邊,彷彿從黃河中聳起的巨人,更顯得雄偉壯觀,氣勢磅礴。

人類的生存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斷髮明,不斷創造的歷史,那麼,人類所有的生產工具,都可以稱之為人類智慧的結晶。以黃河為例,羊皮筏子是人們用來在黃河中行走、運載的工具,水車則是人們用來提水灌溉農田的工具。據《朱史·河渠志五》記載:“地高用水車汲引,灌溉甚便。”由此可以斷定,我國勞動人民使用水車灌溉的歷史相當漫長了。據寧夏的同志介紹,寧夏黃河水車,早在西夏以前就開始使用。我們從水車的結構、造型、實用效果就不難看出,黃河岸邊的人們在發明水車時的確是費了一番心思。它是藉助水力,推動水車輪子上的葉片,把水從河裡提起來,然後再倒到水渠裡,通過水渠對農田進行灌溉。你可以想象得到那樣一幅美麗的景象:飛快旋動的水車,捲起一道道龍飛鳳舞般的水流,從半空中直下水槽,然後輕鬆活潑地流向風光如畫的田野……多麼美麗的風俗畫卷,多麼美麗的山水。從這一點上說,水車是一種黃河文化,或者稱之為民族文化也絲毫不過分。

位於寧夏沙坡頭黃河邊上的兩架木式水車,是那種大圓形的輪式。據說它有8米多高。由於貯立於黃河岸邊,依水而矗,加之背靠雙獅山,顯得十分壯觀。聰明的黃河兒女又在水車邊修建了碼頭,作為黃河漂流的起始點,因而每天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我們在水車前參觀時,就看到不少外國遊客一邊把水車作為背景拍照,一邊用他們國家的語言讚不絕口,神情中也流露出對水車的景仰。我想,他們景仰的不單純是水車的雄偉壯觀,還有黃河兒女的聰明才智、文化底蘊,以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

過去,水車是黃河沿岸人民引水灌溉的主要工具。很多地方都有水車。從甘肅與寧夏交界處的北長灘村到常樂鎮水車村,沿黃河黑山峽順流而下40多公里的河段裡,曾經有10多座水車遺址、遺蹟,形成了一幅山水長卷般的水車畫廊。在沙坡頭古渡下游五六公里處,有兩座充滿濃郁塞上風情的清代水車遺址。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那12架古老的水車還矗立在黃河岸邊,當地的農民還用水車灌溉農田。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灌的使用,水車才結束了自己在黃河水利上的使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讓人遺憾的是,一個被稱之為“水車村”的地方曾有6架古老的水車,卻被當地農民無情地拆除。那些曾經承載過黃河岸邊老一代人夢想和追求,給黃河兒女帶來過幸福和延續的水車的木材,被作為他用,有的甚至被當作了燒火材料……聽到這裡,我感到一陣心痛。

寧夏中衛那些雄奇的黃河水車

雄奇的黃河水車

然而,再仔細一想,也大可不必悲傷。作為黃河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水車並不一定以其數量來衡量。沙坡頭黃河邊上的那兩架古老的水車,完全可以代表黃河水車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