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自唐朝安史之亂至元,河西走廊、幽雲十六州、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南方相繼被遊牧民族統治。經歷幾百年的胡風浸染,導致元末社會出現了各種不胡不漢奇葩現象。這些奇葩現象背後隱藏著種種重大危機,而這都是考驗朱元璋能否成為偉大聖君的難題。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偏安一隅的南宋


元末奇葩現象首當其衝的就是漢人的名字,元代有很多漢人都用蒙古人慣用的名字起名,比如元末漢人武將竟然有陳野先、王哈剌章不花、劉脫因不花……諸如此類不胡不漢的奇葩名字,就連魏晉南北朝時期都難以與之相比。


元代不僅華北胡化嚴重,就連江南士人也紛紛效仿蒙古風俗,漢服衣冠全都變了樣子,《明太祖實錄》裡記載這樣一幕:

士庶鹹辮髪垂髻,深簷胡帽。衣服則為袴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元代漢語胡化也很難嚴重,明初朱元璋都說百姓“習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按俞本《紀事錄》的記載,朱元璋在鄱陽之戰時還把手下的將士稱為“把都兒”。意為“勇士”之義。元明戲曲中也曾大量出現蒙古語,甚至沿用至今。


比如: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你孩兒到那江東,旱路里擺著馬軍,水路里擺著戰船,直殺一個血衚衕。”這裡的“衚衕”就是蒙古語,原意為水井,因水井通常挨著巷弄,所以演變為小巷子之意。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關漢卿


其次,元末明初婚姻也深受蒙古習俗影響,循“前元之胡俗”,“同姓兩姨、姑舅為婚”,“兄收弟婦,弟收兄妻,子承父妾”。


更令人吃驚的是,元代老百姓蔑視儒家先賢,因自己服裝胡化,竟然嘲笑聖賢的漢服衣冠 “以先聖賢衣冠為伶人笑侮之飾”。對在儒家文化中作為標榜形象的聖帝明王、先賢等,毫無恭敬之心。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這些習俗還只是表面,重要的是人心的渙散,族群認同的異化。元代實行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人制。在元代漢人、南人屬於兩個不同的族群。雖然主體成分同屬漢族,但由於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族群,漢人與南人對華夏的認同感產生了差異。


漢人、南人歷史經驗不同,族群意識的強弱因而不同。漢人經歷契丹、女真統治達數百年,族群意識不強;反觀南人從未經歷異族統治,蒙元滅宋,不僅是朝代更替,還牽涉到由華夏入夷狄的春秋大義。


從今天看朱元璋從南方向北進攻再統一北方,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在很多北人眼中,則是比自己地位低的南人統治了自己。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明軍北伐路線


這也是朱元璋從起義初反元,到建立明朝後極力吹捧元朝正統地位的原因。如果自己承繼大宋,那麼將更加割裂族群認同,製造無盡的麻煩。所以,朱元璋選擇承繼元朝的正統,並重塑華夏族群的認同。


另外,如何定位蒙古人和色目人,如何處理胡化二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四百年之久的幽燕十六州、六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以及獨立半獨立一千年的雲南。擺在朱元璋面前的都是前所未見的難題。


他接手的帝國不僅虛弱不堪,而且危機重重,四分五裂的華夏族群,極度銳減的人口基數,混亂不堪的文化認同,飽經滄桑的中華文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著手解決各大難題,復科舉、興儒學、禁胡服恢復漢唐衣冠,頒佈了《洪武正韻》禁說胡語。重塑族群認同,彌補歷史隔閡。


在統治難度最大的雲南地區,派重兵挫敗蒙古梁王、大理段氏,並把他們遷居到內地居住,設置雲南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建設各級行政體系;大搞文化教育,漢化當地土司;遷居內地居民,稀釋土著居民成分;派義子沐英世代鎮守雲南。如此以來,雲南固若金湯,從此心向中央,再不分離。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今天來看,朱元璋採取的各項措施大多達到目的,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以至於我們已經忽略原來元末明初的局面是如此複雜,社會改造的任務這麼艱鉅。不可否認,明太祖的功績有著超越改朝換代的重要意義。


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漢文化的復興並未盲目排外,而是始終保持著寬容、靈活的特點。對於境內居住的色目人以及蒙古人,並未強行要求其改變生活習俗、民族特徵,而是保持一定的尊重。


朱元璋曾經提到:“元時為官,但貴本族,輕中國之士,南人至不得風憲,豈是公道?”稱帝之後,他發展了愛之如一的思想,對下臣說過“聯即為華夏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夫好善惡惡,人情所同,豈間於華夷?”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基於上述政治思想,明太祖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蓋蠻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懷,然一於威不能感其心,一於惠不能攝其暴,惟威惠並行,此馭夷之道。”威是指軍事上的威壓、征服,德是指政治上的恩懷、德惠,即'易得懷之',威德兼施,兩手並用。


在招降北元將領時,大力宣傳政府優待方針,在招撫失敗後,才起兵征討。其中,對於蒙古的降將等人,除賞賜衣服、牛羊、娟繡等物品外,還擇土地肥美的地方對他們進行妥善安置。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少數民族放下了成見,開始接納並稱臣於明朝。


朱元璋大力改造元末社會,晚唐以來四百多年的胡風,自此一掃而去


就這樣,明太祖朱元璋通過一系列舉措,成功整合宋遼以來各個區域的領土,強力黏合四分五裂的華夏族群,統一混亂不堪的文化認同,振興衰弱不堪的儒學,並不斷髮展經濟,恢復人口,創造出治隆唐宋的偉大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