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和武帝有什麼區別?為何有人說“武”是明褒暗貶?

別酒流年


武帝=諡號 武宗=廟號

而從唐高宗李治開始。

唐高宗李治的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廟號=高宗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唐文帝不足以顯示唐太宗的偉大,於是在上元元年,李治給自己父親加諡號為“文武聖皇帝”。在李治死後,武則天又給自己丈夫加諡號為“天皇大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武則天自己死後,在遺詔中親自定了自己的諡號“則天大聖皇帝”或者說“則天大聖皇后”。自此唐朝後代皇帝把加諡號這一傳統發揚光大,甚至不斷為前代皇帝諡號裡面加好看好聽意境好的字。更為了方便在史書上記載,所以自唐朝開始廟號擔任皇帝的稱謂。

到後來諡號裡面的字越多,越說明這個皇帝功德大,身份尊崇。比如康熙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明清兩代由於年號的固定,也會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嘉靖、康熙。(史書記載一般還是用廟號)

還有值得一提的,一般開國皇帝廟號會用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可是即位皇帝能把太祖事業立即發揚光大廟號裡面也可以加祖,比如明成祖、清聖祖。

武宗、文宗都是有著讚揚的意思在裡面的,明朝出了一個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雖然沒什麼壞心眼,但是愛折騰。自己給自己起了個名叫朱壽,自己給自己封了個官,叫威武大將軍。到清朝,老師教皇子們讀書,皇子不好好聽,老是都說說一句:你想學朱厚照嗎?自此武宗這個諡號一落千丈。


史爭朝夕


首先,武宗與武帝分別是廟號和諡號。

兩者的性質就不同。

諡號: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君主、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會有自己的諡號。

而“武”則是諡號中極高的評價。

克定禍亂曰武

威強睿德曰武

開土拓境曰武

帥眾以順曰武

折衝禦侮曰武

由此可見,諡號“武”的評價極高。

而獲得“武”這個諡號的帝王大多都是雄才大略。

例如:

漢武帝

光武帝

魏武帝

宋武帝

太武帝

陳武帝

周武帝

由這幾個武帝,我們也能很明顯的看出,“武帝”這個諡號在帝王中評價極高。

廟號: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只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例如兩漢,到最後只有七個皇帝擁有廟號

稱為“漢稱七制”

分別是:

西漢:

太祖高皇帝劉邦

太宗孝文帝劉恆

世宗孝武帝劉徹

中宗孝宣帝劉詢

東漢:

世祖光武帝劉秀

顯宗孝明皇帝劉莊

肅宗章皇帝劉炟

不過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

“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武宗”便屬於廟號之一。

而比較著名的武宗有這麼幾位:

唐武宗

元武宗

明武宗

這三位皇帝廟號都為“武宗”

這三位皇帝也都有功績在身。

但這三位皇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些好大喜功。

因此便有“武宗”是明褒暗貶的一種說法,意思是,“武宗”這個廟號有偏好武力之意,明褒暗貶。批評他們偏好武力。


號條頭史歷hhh


宗是廟號,祭祀用的。

帝是諡號,評價用的。

當然,能有這倆的都是已經閤眼了。

諡號比較講究,按諡法來,“武”是上等美諡,像“漢武帝”、“魏武帝”、“晉武帝”、“宋武帝”等等,清一色要麼立國定統,要麼開疆拓土,都是本朝皇帝中的佼佼者。

廟號,相對而言會更含蓄,因為商朝和兩漢都是有功帝王方可享有廟號,所以幾乎不會看見廟號用字“荒”啊、“厲”啊。

這樣一來,所謂的“文宗”、“武宗”就成了明褒實貶的廟號,像“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清一色的短命皇帝,且無甚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