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淨國民財富位列全球第二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2月26日在京發佈《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8》,將2000~2016年中國的資產、負債和財富的“家底”和盤托出。這項研究填補了我國國家資產負債表數據的空白,為分析中國的國家能力、要素配置、財富構成與債務風險等提供了權威依據,為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提供了科學的數據基礎。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8》顯示,我國淨國民財富全球排名第二。2016年末,我國社會淨財富(非金融資產與對外淨資產之和)總計437萬億元,其中,國內非金融資產424萬億元,對外淨資產13萬億元。中國社會淨財富水平,相當於美國同期財富水平的70.7%,位居世界第二。

我國淨國民財富位列全球第二

同時,我國金融資產增速快於非金融資產。2000~2016年,我國非金融資產由37.5萬億元增長至424.5萬億元,增長了10.3倍;金融資產由53.2萬億元增長至786.2萬億元,增長了13.8倍。金融資產增速顯著高於非金融資產,導致金融行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快速上升。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8》顯示,投資對財富積累的貢獻最大。社會淨財富的增長來自投資和價值重估。投資來源於儲蓄,是總收入中未被消費的部分,形成了社會淨財富在物量上的增加。價值重估則是由於資產價格變化導致的財富名義價值增長。2000~2015年,我國非金融資產年均增長23萬億元,其中68%來自投資的貢獻,32%歸因於價值重估。企業上市後估值提升、住房價格上漲等因素,是價值重估的主要原因。我國對外淨金融資產年均增長1萬億元。

在財富分配上,《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8》顯示,2016年,我國社會淨財富的73%歸居民所有,剩餘27%由政府持有。政府部門佔有大量社會淨財富,是我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顯著差異。中國獨特的財富持有結構,既反映了現階段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特點,也體現了公有制為主體的制度性特徵。政府部門擁有大量淨資產是國家能力的重要體現,使得我們能夠有底氣地應對風險,但是也會帶來經濟的整體效率下降。長遠看,我國需要盤活和重置政府存量資產,包括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創新配置方式,更多引入市場機制和市場化手段,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結合中國的國民淨財富數據,《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8》認為,在應對債務風險問題上,我們有足夠的信心。2000~2016年,中國政府所擁有的淨財富就從9萬億元上升到119萬億元,規模亦擴大至原來的12.7倍。近120萬億的政府部門淨財富,構成應對債務風險的雄厚基礎。長遠看,我國要不斷優化存量財富配置,才能邁向高質量發展。

轉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