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舉,這是魏亡國的原因之一嗎?

暀逅於笙


主要原因是曹丕奪嫡時獲得了士族的支持,之後消化勝利果實,分贓時只得努力提高士族的地位,廢除了曹操的“唯才是舉”。

曹操晚年,其部下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這些人都是當時黃河流域傳家久長的士族,曹丕獲得了他們的支持,這才在與曹植的爭鬥中佔的先鋒。

如果沒有宛城曹昂的早死,曹操的繼位人不會有什麼波動,那樣早早在軍中以及政事上參與其中的曹昂不出意外就會接任,之後也不需要再去向士族妥協換去支持,司馬懿不會得勢,五胡亂華也不會發生。


甲申十七年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某種制度的建立,有其存在的好處,解決了一些當前矛盾,但有時也促發了另一種矛盾,由初始的鞏固政權統治,到後來的危害政權統治,這往往是推創者所始料未及的。三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雖緩和了曹氏統治者與士族大家的矛盾,但也為曹氏統治後來瓦解埋下了伏筆。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是東漢州郡察舉制的一種延續。初由曹魏大臣何夔發明,大臣陳群修訂完善,經曹丕同意推行。選拔官的官名叫中正,一聽“中正”就覺得很公平公正吧?中正官有大小之分,州為大中正,由州里推薦在中央任職的德高清正者擔任。小中正為郡推薦的並由州大中正認可的官員擔任。大小中正之下各有屬員,分派到各地調查地方在仕或不仕的人員,將考察情況報大小中正,大小中正再將這些人員的信息填入人才調查表,並在表中將這些人才分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表內詳記年藉各項,根據家世、行狀、定品,加入品評定語。家世就是出身門第,行狀就是一個人的品行才能,定品就是給定品級。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審核後將調查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此辦法依然保留了東漢鄉舉裡選意思,但對選拔官員明確了標準。如果這些大小中正真的很“中正”,自然能為朝廷選出德才兼備的官員。但問題是不少大小中正,行私舞弊,在品評時只看重家世和有關係的,高門望族的人自然就定的品級高,家世不高的,儘管德才高,也很難被定為高品級,

因此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

那麼曹丕為什麼還要推行九品中正制呢?這就要從曹操說起了。曹操出身宦門,其祖父為宦官,這讓東漢的名門望族很是看不起。曹操成了大漢丞相後,為了統一天下,為了穩定自己的地盤,自然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才,這是形勢所需;再者針對東漢末年州郡察舉制的弊端,曹操是很清楚的,也看不慣那些高門顯貴的自命清高。由於察舉權都掌握在官宦高門手中,自然選出的都是一些德才低下者,如此人才怎能幫曹操定鼎天下?因此曹操就改革了選拔用人制度,提出了“唯才是舉”制,在選人用人上破格選拔那些寒門有才能的人進入官府。曹操的這些舉措,觸動了高門士族的利益,他們就與曹操結下了矛盾,不積極支持曹操的統治。在東漢末以致魏晉,門閥士族是很有勢力和影響力的,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曹魏統治就很難穩固。竹林七賢的消極避世,彌衡赤身罵曹,司馬懿起初不願接受曹操的徵舉就是很好的例子。暗流湧動的朝局,讓曹操也有覺察,也不得不向士族傾斜優惠。曹丕做了魏王后,想代漢自立,就必須得到士族高門的認可才行,不給士族一些特權,就得不到士族的大力支持。同時選拔官員也非常需要規定一個標準。就這樣九品中正制經曹丕同意,經士族高門的陳群完善修訂,便應運而生了。

九品中正制的運行,受到了士族高門的歡迎,曹丕代漢自立自然也就取得成功,曹氏的統治也穩固了。但是九品中正制讓士族高門有了特殊利益,再加曹丕嚴禁外戚宦官干政,嚴格限制曹氏宗族享有特權,導致朝中豪門士族衝斥,朝政也漸漸落入豪門士族手中,以致後來豪門士族的代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朝中竟無一人出面為曹氏叫屈喊冤,司馬懿輕而易舉地就篡了曹氏軍政大權,後來其子孫又順利代魏建晉,曹操的一世心血,白白便宜了三馬拱曹的司馬氏。因此,九品中正制也應該是曹魏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sunjin6278


東漢實行察舉制,察舉最主要的項目是孝廉和茂材,孝廉是德,茂材是才,曹操當年就是舉孝廉入仕,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則是舉茂材。

察舉制屬於“鄉舉裡選”,由當地有名望的長者評選後,地方官員上報給中央,合格者推薦給吏曹入朝為官,東漢中期以後,社會大動亂,特別是末期,軍閥混戰,百姓居無定所,沒人了,察舉進行不下去,有的地方則被門閥士族所控制,察舉失去了公正的依據。

特別是曹操為政治需要,實行唯才是舉,吸收了大批門閥士族,滋生了矛盾和鬥爭,鑑於此情況,曹丕襲魏王后,採納尚書令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

何為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為九個品級,由中央派官員下到地方選拔人才,根據9個品級打分,再報給中央的吏部,這位派到地方的官員叫“中正”,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選拔不再由地方推薦為主導,而是中央派人下去挑選。

於是,選拔人才的權力,從以前鄉里到各級官吏,再到中央,現在全集中在“中正”一人手裡,吏部在選任員官時,只能通過中正評定的人員授予官職,問題來了,如果中正聽皇帝的,一切好說,如果中正聽別人的,那就是別人的黨羽了。

所以,從司馬懿架空魏室開始,河內大族司馬氏開始專政,中正的官員全由其委派,從上到下操縱薦舉,曹魏後期已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天下都是司馬家的,或者與其友好的高門望族,曹氏成了孤家寡人。

九品中正制本是為朝廷選拔人才,結果君權旁落,人才都歸了司馬家,最後在中央曹魏與司馬世家對立中,司馬家輕輕撥弄,曹魏就灰飛煙滅,不能說曹魏的滅亡其因是九品中正制,曹魏自己守不住權力,就算是察舉制,一樣會滅亡,再者,察舉和九品中正制都屬於他舉,換湯不換藥的模式,只是換了波人罷了,曹魏自己發起的九品中正,最後滅亡了,跟制度沒關係,只是人無能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