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最好的告別》,生命這堂課你要好好學

​中國新型冠狀肺炎、美國乙型流感病毒、東非沙漠蝗災、巴西罕見暴雨、澳洲持續山火、加拿大特大暴風雪、墜機……2020年用這一次次天災人禍,向人類展示著生命的脆弱不堪。

​從鍾南山奔赴武漢到現在,過去了一個又一個14天,在這期間我們看見了世間百態,自私、貪慾、無能、堅強、奉獻、責任、大愛……更多的則是生與死。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成了很多人最真切的心聲。

​儘管“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備課題,可關於死亡,中國人總還是避諱的。

​但避諱歸避諱,死亡教育對於大人也好,孩子也罷,總還是十分必要的。希望今天本拆推薦的這本書,能帶給你不一樣的體悟和啟發。

生與死這件事,醫生最有發言權

薦書:《最好的告別》,生命這堂課你要好好學

​《最好的告別》原名《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作者是阿圖·葛文德,一位“最會寫故事”的醫生,同時也是美國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是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

​在本書中,作者立足自身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客觀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此外,他還通過講述自己的父親、朋友、病患在面對衰老和死亡時的真實故事,揭示了醫藥的侷限及自己所推崇的“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理念,為人們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終點”提供了思路和思考。

學會面對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喜歡看各種比賽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體驗:儘管整場比賽過程中都很享受,很快樂,但好心情很容易就因為比賽結束前糟糕的幾分鐘而毀於一旦。為什麼?因為一場比賽就是一個故事,而對於故事而言,結局是最重要的。

​同理,人的一生,也是一個故事。所以即使結局已知,人們對於“死亡的方式”還是格外看重的,因而會有“善終”“走得安詳”“沒受什麼罪”“喜喪”等種種說法。但比之一場比賽,“人生”這個故事要長得多,需要更多的“高光時刻”來充實它,使故事更具整體感。

​而那些所謂的“高光時刻”,則源自每一個“此時此刻”。它可能是與愛人的一次甜蜜約會,可能是與家人的一次愉快聚會,可能是同朋友的一次交談,可能是一次拼盡全力達成目標的自豪與喜悅,也可能只是又充實地度過了一天……

薦書:《最好的告別》,生命這堂課你要好好學

《後來》劇照

​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會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法國電影《後來》,講述的便是一個“沒人能逆轉死亡”的故事,它重在告誡人們生命的美妙就在眼前,切莫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發現。

​生命是一條單行線,生老病死的進程不可逆。但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要好好地、有質量地活到終點。也許只有當我們能真正直面死亡,能夠認識並真切理解醫學和人的侷限,能夠坦然接受死亡,我們才能更好地生活和成長,社會才能更向前邁進一步,所謂的醫患關係或許也才能真正得以解決。

​《最好的告別》,這本被稱為每個人在50歲前必讀的書,希望你早點遇見它。

​在生命被危險的今天,在被疫情“束住手腳”的現在,或許這本書能帶給你更多的感觸。正如古人所言“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次疫情教會我們的,除了善待自然外,還應該有對生命的敬畏,因為“敬畏”,所以“有所為”也必然“有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