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遞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允許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導讀:本項研究旨在經口服降糖藥治療(OAMs)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比較基礎胰島素(BI)類似物和中比例預混胰島素(MMI,50/50預混胰島素)類似物作為初始胰島素治療方案時,在真實世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用藥提供更有效的數據支持。

實驗設計

這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平行研究,接受OAMs治療的患者被隨機(比例1:1)納入到BI組(n=410)和MMI組(n=404),為期24周。主要研究結果是糖化血紅蛋白(HbA1c)較基線的變化。

入組標準:參與者服用至少一種OAM,HbA1c≥7.5%的成年T2DM患者。

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T1DM)患者、試驗開始前24個月內接受過任何類型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有嚴重既往疾病和其他不適症狀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入選的患者隨機1:1接受BI類似物或MMI類似物的治療。BI類似物為甘精或地特胰島素,每日注射一次。MMI為50/50預混胰島素,含有等比例的短效和中效胰島素(賴脯人胰島素或天冬胰島素),研究期間根據患者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和相應的OAMs。

研究主要終點為兩種治療方案之間從基線到24周的HbA1c變化。次要終點包括24周時實現HbA1c<7%的患者比例、靜脈空腹血糖(FPG)從基線到24周的變化、基於指尖血糖(FSBG)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後血糖(PPG)水平以及每日胰島素使用劑量。

安全性評估終點為基線到24周的嚴重低血糖、夜間低血糖、總體低血糖事件和體重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

1.參與者基線特徵

共納入814名參與者,其中BI組410名,MMI組404名,平均年齡57.6歲,血糖控制較差(平均HbA1c 9.8%),平均糖尿病病程9.4年。組間基線特徵,如年齡、體重、體質指數、糖尿病持續時間和OAMs使用情況相似,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參與者基線特徵

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遞

2.血糖控制情況

HbA1c:兩組的血糖控制均得到改善。BI組和MMI組從基線到24周HbA1c平均降低2.00%和2.15%,組檢差異不顯著(P=0.13)。

FPG:與BI組相比,MMI組的FPG下降幅度更大(-2.94% vs. -2.31%),差異顯著(P=0.002)。

實現HbA1c<7%的比例:MMI組受試者在第24周時達到HbA1c<7%的比例顯著高於BI組(34% vs.28.5%;P=0.09)。

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遞

圖1 BI組和MMI組從基線到24周HbA1c的LS平均值變化

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遞

圖2 BI組和MMI組受試者在24周內達到目標HbA1c<7%的百分比

基於FSBG的FBG:在24周時,BI組和MMI組基於FSBG的FBG水平較基線水平的降低相似,平均降低值分別為2.45%和2.17%(P=0.20)。

基於FSBG的PPG:BI組和MMI組基於FSBG的PPG水平從基線到24周的減少情況相似,PPG水平降低分別為4.30mmol/L和4.35mmol/L(P=0.87)。

表2 第24周HbA1c、FBG、基於FSBG的FBG、PPG以及體重與基線相比的變化

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遞

3.藥物劑量變化

胰島素劑量變化:BI的劑量在基線時為12.1±4.37U/d,在24周時最小增量為14.6±7.07U/d。同樣,MMI的劑量在基線時為23±7.68U/d,最小增量為24.8±10.25U/d。

OAMs劑量變化:兩組間OAMs(如胰島素促分泌劑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表3 在24週期間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藥物的情況

療效大比拼:口服藥控制不佳,這兩類胰島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遞

4.體重變化

體重:從基線到24周的體重變化兩組均有所增加,但BI組增加顯著低於MMI組(0.62 vs. 1.29;P=0.03)。

5.安全性

低血糖事件

:BI和MMI在聯合OAMs治療的24周內均表現了出良好的耐受性,均未出現嚴重低血糖事件。與BI組相比,MMI組的總體低血糖事件發生率較高(估計年發生率:1.57±5.07 vs. 0.61±1.77;P<0.0001),兩組的夜間低血糖事件發生率相似(7.1% vs.8.4%;P=0.12)。

研究討論

這是一項大規模、多中心的真實世界研究,旨在評估BI或MMI作為接受OAMs治療但血糖控制不佳患者首選胰島素聯合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中國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不同地區的32箇中心進行。

總體來看,兩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24周時,MMI組實現HbA1c<7%目標的比例高於BI組(34% vs. 28.5%)。但MMI組低血糖事件發生率和估計年發生率均高於BI組,這與其他研究結論相似,不過兩組均未出現嚴重的低血糖症狀,沒有重大的安全隱患,並且夜間低血糖發生率兩組均都很低。

研究侷限:由於本研究是在訪問次數有限的真實環境中進行的,因此無法收集完備的血糖數據和膳食信息來分析一天中其他時間(例如午餐和晚餐前後)的血糖波動和餐食類型對胰島素治療後血糖水平的影響。同時各組之間的分析基於原始組(隨機治療),且胰島素治療能更改,可能導致結果受到影響。

本文小結

本項納入中國人群的研究表明,對於OAMs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起始胰島素治療時選擇BI類似物或MMI類似物同時對OAM進行調整,均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且安全性良好。總體來看,MMI組低血糖率高於BI組,夜間低血糖事件兩組均很低,且無明顯差別。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Zhang XM, Ma Y, Chen H, Lou Y, Ji L, Chen L. A pragmatic study of mid-mixture insulin and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ncontrolled with or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s: A lesson from real-world experience[J].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 Apr 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