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递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允许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导读:本项研究旨在经口服降糖药治疗(OAMs)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比较基础胰岛素(BI)类似物和中比例预混胰岛素(MMI,50/50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时,在真实世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持。

实验设计

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平行研究,接受OAMs治疗的患者被随机(比例1:1)纳入到BI组(n=410)和MMI组(n=404),为期24周。主要研究结果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的变化。

入组标准:参与者服用至少一种OAM,HbA1c≥7.5%的成年T2DM患者。

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T1DM)患者、试验开始前24个月内接受过任何类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有严重既往疾病和其他不适症状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入选的患者随机1:1接受BI类似物或MMI类似物的治疗。BI类似物为甘精或地特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MMI为50/50预混胰岛素,含有等比例的短效和中效胰岛素(赖脯人胰岛素或天冬胰岛素),研究期间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和相应的OAMs。

研究主要终点为两种治疗方案之间从基线到24周的HbA1c变化。次要终点包括24周时实现HbA1c<7%的患者比例、静脉空腹血糖(FPG)从基线到24周的变化、基于指尖血糖(FSBG)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PPG)水平以及每日胰岛素使用剂量。

安全性评估终点为基线到24周的严重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总体低血糖事件和体重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1.参与者基线特征

共纳入814名参与者,其中BI组410名,MMI组404名,平均年龄57.6岁,血糖控制较差(平均HbA1c 9.8%),平均糖尿病病程9.4年。组间基线特征,如年龄、体重、体质指数、糖尿病持续时间和OAMs使用情况相似,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参与者基线特征

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递

2.血糖控制情况

HbA1c:两组的血糖控制均得到改善。BI组和MMI组从基线到24周HbA1c平均降低2.00%和2.15%,组检差异不显著(P=0.13)。

FPG:与BI组相比,MMI组的FPG下降幅度更大(-2.94% vs. -2.31%),差异显著(P=0.002)。

实现HbA1c<7%的比例:MMI组受试者在第24周时达到HbA1c<7%的比例显著高于BI组(34% vs.28.5%;P=0.09)。

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递

图1 BI组和MMI组从基线到24周HbA1c的LS平均值变化

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递

图2 BI组和MMI组受试者在24周内达到目标HbA1c<7%的百分比

基于FSBG的FBG:在24周时,BI组和MMI组基于FSBG的FBG水平较基线水平的降低相似,平均降低值分别为2.45%和2.17%(P=0.20)。

基于FSBG的PPG:BI组和MMI组基于FSBG的PPG水平从基线到24周的减少情况相似,PPG水平降低分别为4.30mmol/L和4.35mmol/L(P=0.87)。

表2 第24周HbA1c、FBG、基于FSBG的FBG、PPG以及体重与基线相比的变化

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递

3.药物剂量变化

胰岛素剂量变化:BI的剂量在基线时为12.1±4.37U/d,在24周时最小增量为14.6±7.07U/d。同样,MMI的剂量在基线时为23±7.68U/d,最小增量为24.8±10.25U/d。

OAMs剂量变化:两组间OAMs(如胰岛素促分泌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3 在24周期间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情况

疗效大比拼:口服药控制不佳,这两类胰岛素效果如何?| 研究速递

4.体重变化

体重:从基线到24周的体重变化两组均有所增加,但BI组增加显著低于MMI组(0.62 vs. 1.29;P=0.03)。

5.安全性

低血糖事件

:BI和MMI在联合OAMs治疗的24周内均表现了出良好的耐受性,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与BI组相比,MMI组的总体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较高(估计年发生率:1.57±5.07 vs. 0.61±1.77;P<0.0001),两组的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相似(7.1% vs.8.4%;P=0.12)。

研究讨论

这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BI或MMI作为接受OAMs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患者首选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中国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不同地区的32个中心进行。

总体来看,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24周时,MMI组实现HbA1c<7%目标的比例高于BI组(34% vs. 28.5%)。但MMI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和估计年发生率均高于BI组,这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不过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没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两组均都很低。

研究局限:由于本研究是在访问次数有限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无法收集完备的血糖数据和膳食信息来分析一天中其他时间(例如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波动和餐食类型对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水平的影响。同时各组之间的分析基于原始组(随机治疗),且胰岛素治疗能更改,可能导致结果受到影响。

本文小结

本项纳入中国人群的研究表明,对于OAMs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选择BI类似物或MMI类似物同时对OAM进行调整,均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且安全性良好。总体来看,MMI组低血糖率高于BI组,夜间低血糖事件两组均很低,且无明显差别。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Zhang XM, Ma Y, Chen H, Lou Y, Ji L, Chen L. A pragmatic study of mid-mixture insulin and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ncontrolled with or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s: A lesson from real-world experience[J].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 Apr 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