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移民宇宙時代,能做到全世界的語言統一嗎?

我們都知道,英語是全球主要交流語言。我們中文走向世界就跟人民幣國際化一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在未來的某一天,甚至是移民宇宙的時代,全世界的語言能統一嗎?

其實啊,世界性的統一語言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一百多年前隨著殖民化的擴張,西方學者就已經提出了類似的概念。

19世紀末,當時陸續產生了數百個五花八門的語言概念,但最終被淘汰的只剩下一門語言——“世界語”活了下來。

一、世界語

1887年,波蘭籍的猶太人柴門霍夫在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世界語”,可以說這是最早的“無中生有”

柴門霍夫一心想用這門語言消除國際交往的語言障礙,然後一直到現在133年過去了,這門語言也始終處於一個頗為尷尬的位置,不死也不活泛,勉強算是一門輔助性語言吧。

“世界語”創造的基礎是印歐語系,說白了就是拉丁字母。所以這門語言大部分都來自拉丁語系,剩下少部分是日耳曼語系和斯拉夫語系。

它一共有28個字母,聽說語法還挺簡單的,反正作為一個英語都學不好的人,對拉丁字母本能的……嗯,那個。


人類在移民宇宙時代,能做到全世界的語言統一嗎?

圖為“世界語”的標誌圖案


二、為何語言統一不了

有的小夥伴們可能會問,為何已經有現成的世界語不用,國際交流仍舊用英語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語言是交流的必然,文字是文明的派生。

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聚族而居,因生產的必要需要交流,根據大家熟悉的方式,於是產生了語言。

而文字,則是伴隨著族群的興盛,需要記的事情越來越多,口口相傳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於是漸漸有了結繩記事,隨後進化成簡單的符號,最後到文字。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

語言文字都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它有根基實地。如果一門語言脫離了它的土地,無論它多美,也必然死亡。

例如:古埃及語、古印度語、吐火羅文、精絕語等等,都伴隨著自己民族的消亡而死了。

說白了,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自己的主體民族。

這也是為何早就有了世界語,但仍舊雞肋的原因。它是憑空誕生的,它沒有自己的主體民族,也就如懸空狀態,沒有根基實地。


人類在移民宇宙時代,能做到全世界的語言統一嗎?

  • 那在未來的宇宙移民時代呢?面向宇宙星空,巨大的星際空間拉伸,又能否做到統一語言呢?

這個問題,其實有個暗含的假設,那便是有外星文明的存在,並且與之接觸,地球文明將以整體的形態與宇宙接軌,必然就要以統一的語言與之交流。

這就涉及到文明的強弱問題了。

如果沒有遇見外星文明,自然會以那個時代最強大國家的語言為交流介質。

如果真遇到了外星文明,也會比較我們彼此文明的階段,先進者自然更具優勢,弱小者只得向其學習歸附。

從古至今,語言永遠是以強者為尊。

我國古代輻射周邊,日、朝、越等國曆史都是用漢字書寫。近代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最強,所以世界以英語為橋樑。

未來具體如何,看強者,這是不變的法則。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世界語”永遠不會成為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