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新最痛的領悟:一開始的屈服,是無盡噩夢的開端

#閱讀的溫度#

在巴金的三部曲小說《家》《春》《秋》裡,覺新無疑是最悲慘的人物之一。

沒有實現少年時的夢想,也沒能跟青梅竹馬的心上人結婚,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妻兒又雙雙離開人世。

而最可悲可嘆的是,覺新的悲劇,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自己一手釀成的。

一.聽從父命放棄學業

覺新出生在一箇舊式家庭中,是家中的大少爺。他生性溫和怯懦,上有封建傳統的舊式家長要討好,下有年輕激進的弟弟妹妹要照顧。

一方面,覺新不想亦不敢駁回封建古板的長輩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又不願讓弟弟妹妹受到傷害。所以他經常兩處為難,左右奔忙卻左右不討好,是一個悲情的夾心餅乾式的人物。

覺新最痛的領悟:一開始的屈服,是無盡噩夢的開端

覺新也曾受過新式高等教育,還是個學霸。少年人意氣風發心比天高,他的夢想就是去國外深造。

然而,長輩一聲令下,生性懦弱的他毫無反抗的思想,乖乖回到家中當了個任人擺佈的傀儡。

從此,覺新的學業夢便破滅了。他擔起了舊式大少爺的職責,幹著一份不高不低養家餬口的平常工作,努力成為讓父親滿意的乖兒子的模樣。但是,他真的快樂嗎?

顯然沒有。覺新從此如同被抽去了靈魂一樣,渾渾噩噩地度日。

他將上學的課本束之高閣,看也不敢看一眼。因為那書裡,滿滿的都是嘲諷,嘲諷他親手打碎了自己的理想。

二.無奈的婚姻

覺新本來有心上人——青梅竹馬的表妹錢梅芬。但當父親說已為他許下與李家的婚事,他連為自己爭一爭的念頭都沒有,又乖乖地順從了。

他與心上人的美好婚姻夢就此破碎,最後錢梅芬還因此鬱鬱而終,更讓覺新傷心自責不已。

所幸,端珏是一位好妻子。她溫柔體貼,能為覺新分擔心中的苦悶孤寂,又深愛著覺新,讓覺新在事業和婚姻理想雙雙破滅後,不至於太痛徹心扉。

覺新最痛的領悟:一開始的屈服,是無盡噩夢的開端

然而,這也是最大的不幸。

正因端珏的溫柔淡化了覺新被長輩逼迫的痛苦,也淡化了覺新理想破滅的痛苦,覺新始終沒有深刻認識到封建禮教的毒害。

如溫水煮青蛙,這溫柔吞噬了覺新與腐朽不合理的制度和觀念抗爭的勇氣,也導致了之後一連串悲劇的發生。


三.妻兒離世

後來,端珏懷了第二胎。瑞珏生產的日子臨近時,長輩卻要將她遷到城外生產。只因一個可笑的迷信的理由——怕有“血光之災”。

是可忍,孰不可忍?連覺新的二弟三弟都看不下去,勸覺新強硬起來拒絕這個要求。然而,懦弱的覺新這次還是沒說一句反抗的話,任人把端珏抬到了城外。

瑞珏幾天後在城外難產血崩而死,留下了一個孩子,不久後孩子也夭折了。覺新傷心欲絕,卻悔之晚矣。

覺新最痛的領悟:一開始的屈服,是無盡噩夢的開端

後來,覺新的大兒子海臣因腦膜炎救治不及時,也離開了人世,覺新最後一點希望和光也破滅了。從此,覺新陷入了更深的絕望和痛苦之中。

四.覺新的困惑

在大兒子海臣死後,覺新不敢相信這事實,原書裡有這麼一段描寫:

他(覺新)這時有的不是單純的悲哀,卻又加上了憤怒。他不平似地感覺到:世界是這樣大,為什麼災禍全壓到他一個人的頭上?

這時,覺新才真正感到了腐朽封建制度的危害。他的怯懦天性就是如此:不把他逼到絕境絕不會痛定思痛。

然而,覺新還是缺乏反抗古板愚昧的長輩及封建制度的勇氣。

他時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已如此慘淡,也就無所謂反抗不反抗,並把一切罪惡的根源歸結成“這都是命”。魯迅先生有句話說的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覺新最痛的領悟莫過於:一開始的退讓屈服,就是他之後人生無盡噩夢的開端。

一步錯,步步錯,他淪為了腐朽制度下的犧牲品。受打擊後便自暴自棄,更不敢反抗封建禮教,這又使他陷入更大的災難中……就似一個可怕的無底洞。

正是覺新一開始的怯懦,造成了人生的惡性循環。輕微的讓步只能引起更多的糾紛,接連的重大讓步,更會促成自己的滅亡。

可見,我們在做決策時,一定要權衡利弊,仔細分析每一個決定對人生的長遠影響。

就如大洋彼岸的蝴蝶扇動翅膀,就可能會在另一個地方引起一場龍捲風,我們的每一個決策對人生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不可不慎重。

即使決策出現錯誤,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千萬不要學覺新,非要被逼到絕境後悔自己當時的怯懦屈服,那時悔之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