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泰坦尼克號》自上映以來就獲得眾多好評,很多人可能忘了故事的細節,但對這個畫面一定印象深刻:Jack咬緊牙關,浮在冰冷的海水中,任由死神一步一步逼近,毅然決然地把生存機會讓給了Rose.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在生存面前,有多少人能把希望讓給伴侶,勇敢地與死神擁抱呢?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也正是因此,這部電影才深入人心。

如果說,為伴侶慷慨赴死是一種無私,那麼,為了讓心上人有個完整的家,甘願成為情敵的替死鬼,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壯呢?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卡頓,就是這樣的角色。

卡頓來自於狄更斯的《雙城記》: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789年,窮人們早已受夠了上層貴族的無情壓迫,他們來勢洶洶,揚言要把貴族們全部送上斷頭臺。

貴族後代達爾奈因不滿家族的行為,主動放棄貴族身份,去倫敦生活,為營救老管家,不幸被巴黎人民逮了個正著,雖然妻子和岳父作了諸多周旋,仍然無法逃脫被判死刑的宿命。就在這時,妻子的暗戀者卡頓買通了獄卒,與達爾奈換掉衣服和鞋子,成全了他們的雙宿雙飛。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相比他早年膚淺的小品文,這一本《雙城記》更有思想深度,觸及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反映的社會局面也更廣闊。

更重要的,這本書不僅是狄更斯才華的體現,更是他人生閱歷的映射。

01 自卑的卡頓:一遇露西誤終身

看一下各大平臺對卡頓的評論,大都是:有才華無處施展、鬱鬱寡歡、飲酒自我麻痺,很讓人心疼,那為什麼還要安排他替情敵去死的結局?如果愛上的不是露西,肯定過得很幸福吧。

未必。

卡頓是誰呢?卡頓是一位有才華的律師,卻甘願做大律師斯特里弗的小助理,做一些打雜的活兒。他的生活很頹廢,工作漫不經心,不在意結果是好是壞。

按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個失意的苦工,我不關心世上的任何人,世上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他渾渾噩噩,麻木不仁。

如果沒有露西的出現,他會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消耗殆盡下去。

雖然作者未交代卡頓經歷了些什麼,我們可以大致猜測,他家境優渥,中產以上,那個時代的人,如果出身不好,怎麼能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律師呢?但後來因為某種變故,他深受打擊,不再努力上進,而是渾水摸魚。

露西的出現,照亮了卡頓內心深處的陰暗:

露西是那樣的溫柔優雅、善解人意,她讓精神混沌的父親恢復了正常的神智,她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以至讓卡頓猛然想起自己也曾有過家庭的溫暖,他心裡的死灰被點燃了。

就像一個鉤子一樣,露西從天而降,勾住了心神恍惚的卡頓,卡頓在劫難逃。

他悔恨沒有努力做出一番成就,自己現在的模樣,實在是無法給予露西幸福,也無法與達爾奈公平競爭。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當一個人對眼前的複雜問題感到束手無策時,就會產生自卑情結。

因為自卑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和情緒低落,所以我們會努力尋求優越感來補償這種情緒,讓整體趨於平和。

比如,雖然我成績不好,但是我性格溫和、有很多朋友;雖然丈夫月收入不高,但是他顧家,願意分擔家務照顧孩子;雖然今年我沒能升職加薪,但是家人身體健康等。

尋找優越感並不是自我狡辯,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是我們調節低落情緒的有力工具。

而對於某些人來說,如果無法從自身找到優越點,就會想辦法去創造優越感。

其實,卡頓替情敵受死,就是為了創造一種優越感:露西,達爾奈可以為你做很多事,但他能為你去死嗎?而我卻可以。

卡頓想提高自己在露西心中的地位,他希望露西永遠記住自己、感恩自己,他希望自己在露西的子子孫孫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卡頓從不後悔,他從容不迫地走向戰場,還以此為傲:

這是我一生中做過最好的一件事情,我將會得到安寧的休息。

對於卡頓來說,為愛赴死不是悲劇,而是解脫和滿足。他不必再為自己的愛而不得 而輾轉反側,不必再為露西的失魂落魄而心如刀割,他希望露西能因為丈夫的死裡逃生而破涕為笑。

說到底,卡頓的結局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由他的過往經歷和性格決定的,即使遇到的不是Lucy,而是Cathy、Amy或者別的誰,只要長相出眾、能融化他內心堅冰的女性,他都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02 卡頓即狄更斯:婚姻結束之後,對激情的渴求

作者為什麼要設計卡頓,賦予卡頓如此赤誠的愛呢?看過百度百科的讀者都知道,這個角色起源於他參演過的戲劇《冰海深處》,男主在探險中因救情敵而死。狄更斯深受感動,於是有了卡頓的角色構想。

但是如果你看過《狄更斯傳》,瞭解他的人生閱歷,就會發現遠不是這麼簡單。

卡頓代表的是狄更斯自己。

狄更斯曾說,這部小說讓他深受感動、無比激奮,他想在舞臺上親自扮演卡頓。

他想要變成卡頓,重新找回戀愛的感覺。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把愛情的組成要素分為激情、親密與承諾,並因此創立了愛情三角理論。

激情是一種情緒上的著迷,主要包括性慾成分,美貌、身材和氣質是決定因素;親密指的是情侶互相陪伴所帶來的溫暖體驗,與孤獨相悖;而承諾,則是親密關係長期維持的擔保,比如婚禮、結婚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狄更斯和妻子一直不太和睦,狄更斯出生在貧困家庭,從小就學會了吃苦耐勞、自力更生。但妻子凱瑟琳卻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大小姐,她不擅長操持家務,也不擅長照顧孩子,性格霸道、愛發脾氣,她只想要丈夫的陪伴和安慰,可是家庭開支很大,狄更斯只能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寫作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矛盾累積得越來越多。

在刊登《雙城記》前一年,狄更斯與妻子分居,結束了23年的婚姻生活。在這23年裡,兩人生育了共10個孩子,工作上的壓力、妻子的時常抱怨,導致激情和親密逐漸瓦解,沒有了激情和親密支撐的承諾,力量太過弱小,最終婚姻走向瞭解體。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狄更斯從小就盼望遇到一個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漂亮女人,他想要逃離貧困家庭所帶來的平庸,重新點燃生活的激情,哪怕是為她付出一切。

可是這麼好的女人,現實中並不多,就算有,也早已嫁做人婦,去哪裡才能找到呢?在與妻子分居之後,他就徹底打消了這種念頭,他把這種完美的女性形象轉移到文學作品中,從而一心一意地活在自己編織的“童話世界”裡。

於是,就有了露西的形象。

露西善良、優雅、大方、博愛,連傲慢無禮的卡頓都著了迷,怎麼會不吸引狄更斯嗎?露西當然是狄更斯心中完美的白月光。

陳丹青說:“人只要是坐下寫文章,即便寫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實都在談自己。”狄更斯哪是在描寫達爾奈的心上人,他是在雕刻自己的心上人。

這樣的經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這並不重要。對於我們這群讀者來說,能看到不錯的角色和了不起的作品,就可以心滿意足了。

03 革命者們: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喪失理智

與卡頓的自我犧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冷酷無情、殘暴陰險的巴黎革命者們。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是,這群被貴族無情踐踏的革命者們,的確過得很悽慘:住在巴黎最貧困的聖安東尼區,狹窄又臭氣熏天的街道、穿不暖的破衣服、填不飽的肚子、甩不掉的疾病,他們無精打采、骨瘦如柴,目光犀利得能把人劈成兩半。

表面上看,這樣的革命運動是正義的,應該被稱讚,但是這群沒怎麼受過教育的底層窮苦人,發動戰爭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和平與平等,而是為了報復貴族對他們的壓迫和剝削。他們想要翻身農奴把歌唱,推翻“舊皇帝”,自己當“新皇帝”。

他們心中只有憤懣,沒有憐憫,只有殺戮,沒有道義。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革命者,是德發日太太。

打從幼年以來,德發日太太就受屈含冤,對敵對階級懷有深仇大恨,時刻一到,就逐漸變成了一隻母老虎。她毫無惻隱之心,即使原先有過這種美德,現在也已蕩然無存了。

正是這一群以德發日太太為首的狠毒的革命者們,叫嚷著要把達爾奈送上斷頭臺,進而害死了卡頓。

可是德發日太太仍然義正言辭:

一個無辜的人得為他先輩的罪孽去死,這算不了什麼。他的妻兒成為孤兒寡母,這也算不了什麼。這種懲罰還太輕,因為他們天生是我的仇敵,是我的獵物,根本沒有生存的權利。

實際上,達爾奈不僅從沒傷害過窮苦人,他還鄙視家族的罪惡行為,因此才逃離了法國,改名換姓,去英國以教法語為生。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達爾奈對受害者們感到愧疚,他的真誠友善被露西的父親馬內特醫生所欣賞、稱讚,並同意把女兒嫁給他。馬內特醫生可是被達爾奈的叔叔給監禁了18年!

如果覺得法國大革命離我們很遙遠,不好理解作者的思想,那可以看看中國歷史上的。

秦朝末期,歷史上第1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帶領一幫被派往漁陽戍邊的農民們,殺死了看守的軍官,發動了兵變,但這次起義,不到6個月就以失敗告終。

反思一下失敗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秦二世胡亥派強軍鎮壓,更是因為起義軍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政治目標,很多土匪流氓趁機混入隊伍中,打著起義的名號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起義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不少無辜老百姓都因此喪命。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這場起義運動,不是真正地為人民謀取平等的權利和地位,而是因為少數人想要稱王稱霸,結果,浩浩蕩蕩的起義運動反倒成了一場吃人不吐骨頭的暴掠。

英國詩人威·申斯通感嘆說: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

這倖存下來的少數人,是不是也該為那些流血的無辜者誠心懺悔呢?

04 狄更斯的夙願:人道主義精神

看完整部小說,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人道主義精神:一方面,他反對貴族階級對底層人民的壓迫,替窮苦人民鳴不平;另一方面,他又反對底層階級無理性的暴力和殺戮。

他希望所有人和諧共處——他主張非暴力革命。

狄更斯對所有人都充滿了憐憫之心,他讓自己作品中的所有正面人物都有團圓的結局(卡頓死前有一年輕女裁縫陪伴),他也希望現實中的所有人都能平等、安定、怡然自樂。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圖片來自微信讀書app截圖

這種思想,與狄更斯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縱觀他這一生,遭遇的不幸實在太多了。

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前後父母共生育了8個孩子。但父母不懂如何規劃財務,討債的人經常堵在家門口。

1824年,因父親負債無力歸還,一家老小全部入獄。迪更斯因出門做童工,未與父母同住,得以倖免。

1826年,因父親無力繳納房租,全家被驅趕,只得露宿街頭。

1830年,狄更斯戀上銀行家之女,表白被拒,感情受創。

1836年,插畫師賽莫爾因與狄更斯發生繪畫風格的分歧,賽莫爾自殺,狄更斯自責數月。

1837年,狄更斯目睹妻子的妹妹瑪麗斷氣。

1838年,父親因欠下鉅額債務逃離鄉下,請求狄更斯幫忙還債。

1851年,第9個孩子朵拉染病去世,妻子患上精神病住院,父親手術失敗去世。

狄更斯這一生都活在不安定和焦慮中,他太渴望安寧和輕鬆了。

木心曾經這樣評價狄更斯的作品:“狄更斯的小說結尾,失散或久別的親友又在一起了,總是夜晚,總是壁爐柴火熊熊燃,總是蠟燭、熱茶,大家圍著那張不大不小的圓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煙,人生如夢,昔在,今在,永在。”

為讓心上人幸福,願代情敵受死,雙城記的卡頓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同上

這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傑出的作家,從踏入寫作大門的第一天起,就竭盡全力把心中的溫情灑向人間。

因為他不忍心其他人跟他有同樣痛苦的經歷。

因為那是最糟糕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