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黃賓虹

中國自古即有"書畫同源"的傳統認知,在文人們看來書畫一體本是共識。然而在用筆問題上,黃賓虹卻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黃賓虹認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用筆源自書法,書法與繪畫一體但卻不同源。換言之,他認為書法是基礎,繪畫是在書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黃賓虹曾言:中國畫法之要,根本精神全從書法中來,不明書法,即不知畫法。

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黃賓虹書法

姑且不論觀點正確與否,但不懂書法,即不明大寫意之精要,似乎是行家之共識,不懂書法之筆墨精神,便不知中國畫的高級語言,言外之意,中國畫的精神來源自書法之“氣”。

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黃賓虹書法

以書法入畫並非黃賓虹獨創,其始自蘇軾、米芾等宋代文人,然而真正的蔚然成風與開宗立派則歸功於元人趙孟和元四家的努力。後來的大師大家如八大、徐渭、吳昌碩,都以書法入畫,能真正將理論與實踐並行,指出一條康莊大道的是黃賓虹,其傳承的魏晉的碑學審美,以及筆墨的唐人之厚,用在大寫意山水中可謂獨闢蹊徑。

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黃賓虹 林泉高致圖

因此要懂黃賓虹的畫,更需讀懂他的筆法。黃賓虹除了碑學審美和書法為基的論述實踐以外,更是提出了用筆的五要。即用筆的平、圓、留、重、變。詳細見於其畫論,這裡不再贅述,所謂平、圓、留、重、變,其平處,既要求用筆者執筆的姿勢,運助全身之力,筆筆送到,又要用力平均起訖分明;其圓處,圓潤勢取,往不復,無垂不縮;其留處,欲左而右,積點成線,如屋漏痕,這也是書法追求的境界。其重處,非滯重、凝重,而是弩發萬鈞之勢,快而有力道,黃賓虹強調的是厚重之疾,重而有靈動。其變處,則是順應自然,順呼應之勢,法變更自變。

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黃賓虹 松泉聽琴圖

可以看出黃賓虹論的繪畫筆法之論,其實是對書法筆法的總結與延伸,雖然筆法古已有之,但如此係統全面地提出,並在繪畫上加以實踐,除了洞見之外,更是以身修行。而黃賓虹筆法之論更高明之處,並非止於系統總結和延伸,如果說用筆更多是技藝層面的練習昇華,那麼“筆法”之法用,則體現了胸襟與智慧。黃賓虹的畫為什麼初看之下會給人“黑乎乎”的感覺,又或者黃賓虹畫山,往往山又“朦朧模糊”,分不清哪裡是山。何也?黃賓虹以“法”眼描繪山川,則山川處處是“法”,山被“法”所籠罩,似萬有氣息的任意遊走,這就是為什麼黃賓虹的畫要初看,二看,三看,反反覆覆地看,看多了“黑乎乎”的東西反而變成了宇宙的磅礴與浩瀚氣息。

跟著黃賓虹學筆法,大師的筆法到底高明在何處?

黃賓虹 支硎山秋色圖

這是黃賓虹用筆之高,有論者曾指出,黃賓虹用墨頂級,但用筆則次之,說不好聽點,就是說黃老用筆太爛,並以此質疑黃老的書法功力。顯然這只是不懂黃賓虹筆法高妙的陋見,按黃賓虹自己的話來說,黃書法的造詣比繪畫高,從其汪洋恣肆、氣吞山河之勢便得以窺見,更毋寧說其草、篆、行的真實功力在業內的好評。只是這並不意味著黃之筆法在山水中的表現並無缺陷,事實上黃的筆法激情飽滿,但於表現畫的意境來講,太過理性,有時反而失去了情趣,黃賓虹的筆法書意高深,但少了趣味。當然書畫之風格,沉雄厚重與恬淡天真本身就是不同的路徑,只能說黃賓虹太過追求老子般的奧義,少了幾許莊子般的飄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