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遭人嫉妒是庸才,廖化老而成名,卻被人誤解數百年

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提到廖化,相信不少人對他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沒啥本事。一句俗語便讓蜀漢大將廖化背上了庸將之名。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是廖化沒本事嗎?還蜀漢沒落了?

不遭人嫉妒是庸才,廖化老而成名,卻被人誤解數百年

在《三國演義》中,廖化曾自述曾參與黃巾軍,後來跟隨關羽,直到蜀漢滅亡之後,廖化還活著。也正是因此,給了人這樣一個錯覺:廖化沒什麼大本事,他就是依靠自己活得久,才成功“熬”到了先鋒之職。

那麼歷史上最真實的廖化是什麼樣的呢?《三國志》作者並未給廖化立傳,只是在蜀書宗預傳中,夾帶了百餘字的廖化小傳。據《三國志廖化傳》記載:“廖化字符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令人驚奇的是,廖化此時的職務,是一員主薄,是個典型的文官。那麼主簿究竟是個什麼官呢?主簿是主官下屬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時,經常參贊機要,想那呂布也曾任丁原主簿,楊修、司馬懿也都做過曹操的主簿,足見廖化在處理政事及軍事謀劃上具有一定的才能。

不遭人嫉妒是庸才,廖化老而成名,卻被人誤解數百年


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廖化被迫降於東吳。《三國志》上說:“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後來,廖化又被任命為別督,也就是有獨立領兵權力的軍事主官,從此廖化由文職轉到了武職。劉備死後,廖化又做了丞相參軍,能得到諸葛亮的認可,也說明廖化必然有著過人的能力。

延熙元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兵救援,兩軍分兵合進,夾擊廖化軍。,廖化抓住敵軍兵力分散的機會進攻,擊敗遊奕,王贇亦在交戰中箭身亡;延熙十一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幫助姜維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延熙十二年,廖化隨姜維進攻雍州,姜維留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與駐紮北岸的魏將鄧艾對峙,牽制鄧艾軍,藉以出兵襲取洮城。但被鄧艾識破,搶先佔據洮城,漢軍隨後撤兵退走。

不遭人嫉妒是庸才,廖化老而成名,卻被人誤解數百年

當時蜀中有俗語說:“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廖化、張翼”。王平、句扶、張翼這三人都是蜀漢後期有名的大將,他們都曾在北伐或者平亂過程中,立下過不少的功勞。而廖化能夠和他們並列,足以見其軍中威望,不亞於其他三人。這句俗語也足以證明廖化在蜀中民間的地位。一個庸人想必也沒人會稱讚吧。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還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景耀五年,姜維興兵北伐。對此,廖化覺得十分擔憂,他覺得姜維用兵不知道多加整頓,必然會引來災禍上身。“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對於廖化的勸諫,姜維並沒放在心上。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從這件事看,廖化是有著極為高明的戰略眼光。

不遭人嫉妒是庸才,廖化老而成名,卻被人誤解數百年

廖化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多有功勳。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授予節符,兼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官位與張翼相等,而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景耀六年,劉禪派廖化協助姜維抵禦魏軍,廖化率軍到達陰平後,好像發現了什麼,駐兵觀察敵軍動向,可是敵軍來勢洶洶,姜維不敵,廖化隨姜維放棄陰平。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搗成都,劉禪出降,在劉禪投降的敕令下,廖化隨同姜維向鍾會投降,後來在去往洛陽的途中病逝。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語是出自清代《掃迷帚》,並非出自正史記載。以至於讓人認為指蜀國後期人才凋零,由能力平庸的廖化擔任先鋒。姜維北伐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其中原義主要指蜀國將領青黃不接,關張馬黃趙等老一輩的大將去世後,年輕的將領都上不了檯面,只能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

不遭人嫉妒是庸才,廖化老而成名,卻被人誤解數百年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廖化本身還是非常有才的,陳壽就說他“以果烈稱”。在今天成都南郊的武侯祠中,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武將,其中廖化塑像在其中排第八,僅在黃忠之後,從此也能看出,廖化的地位在人們心目中也是頗高的。只不過在三國這樣一個將星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他的才能才被掩蓋。據正史記載廖化於建安二十四年才正式登場,但在後三國時代,廖化絕對稱得上是名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