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說唐詩:天縱英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的詩在藝術性上很好,說同樣的題材,說得好,說的美,富有感發性,但思想性上略有不足。

王勃(約650—約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學家,文中子王通之孫,東皋子王績之侄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傑”。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檄英王雞文》,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以及《王子安集》等。

三哥說唐詩:天縱英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

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裡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全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章法井然,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此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

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雍、塞、翟)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闊大,點送別之地。

第二句裡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

詩人巧用一個“望”字,將秦蜀二地聯繫起來,好似詩人站在三秦護衛下的長安,遙望千里之外的蜀地,這就暗喻了惜別的情意。

“望”字不僅拓寬了詩的意境,使讀者的視野一下子鋪開,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兩地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為離別而憂傷。

這一開筆創造出雄渾壯闊的氣象,使人有一種天空寥廓、意境高遠的感受,為全詩鎖定了豪壯的感情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

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

作者在這裡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藉以減輕他的悲涼和孤獨之感。

三哥說唐詩:天縱英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句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盪開。

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

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溼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這首詩四聯均緊扣“離別”起承轉合,詩中的離情別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現,又具有深刻的哲理、開闊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不愧為古代送別詩中的上品。

三哥說唐詩:天縱英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