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米蘭,一葉知秋,皇家的悲劇,居然來自開明的臺諫

《清平樂》:米蘭,一葉知秋,皇家的悲劇,居然來自開明的臺諫

《清平樂》:米蘭,一葉知秋,皇家的悲劇,居然來自開明的臺諫


忘了是宋朝哪位皇帝,某日被臺諫規勸來、警醒去,終於怒不可抑地說,這皇帝做得“真是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場下倒立即有臣子接口:“這樣的快意事,不做得也罷!”,反倒噎得皇帝無話可說。這樣的場景,放到其他哪個朝代都會是匪夷所思的。饒是李世民童鞋素以納諫聞名於史,幾乎是對所謂的諍臣魏徵百依百順,但要真鐵了心做什麼事,還真是誰都勸不回來。

而宋代的皇帝,卻真是被偌大的臺諫制度吃得死死的。皇帝親近佞臣,會有諫官上奏提醒。皇帝最近喜歡吃某種貴得要死的螃蟹,諫官會警醒皇帝要愛惜民力。因此,《孤城閉》裡寫到,仁宗夜裡餓了卻不敢叫司膳局準備吃的,就是因為擔心諫官們又要說,皇帝半夜驚醒一堆人只為滿足一己之私真是不該,於是皇帝夜裡餓了也只好忍著。


《清平樂》:米蘭,一葉知秋,皇家的悲劇,居然來自開明的臺諫



如此諸多的事蹟,聽來似乎頗為可憐又可笑。然而,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高度,臺諫制度所保證的言路暢通、及其至高無上的道德優越性和正義感,其實限制了可能會為所欲為的皇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臺諫制度的成功和皇帝的可憐,是“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無怪乎那麼多史家的讚賞與豔羨啊。



可是,歷史大勢,從不是歷史的全部,也未必全然正確。而《孤城閉》所要表達的,就是一段被歷史大勢所傷的故事,公主徽柔和宦官懷吉,或者,還有宋仁宗。在《孤城閉》最後,懷吉對徽柔說:“沒有人目睹和關心公主家事的起因和經過,他們只看到了結果,而他們看到的結果是公主不願與駙馬繼續生活,堅持要留我這個有離間公主駙馬之嫌的內臣在身邊。”


《清平樂》:米蘭,一葉知秋,皇家的悲劇,居然來自開明的臺諫



後來,作者借被臺諫冤枉而放逐的歐陽修,把這段意思說得更加明白。那也許是《孤城閉》中的最振聾發聵的一段話。歐陽修說,他很慶幸生在這樣一個言路暢通、政治清明的時代;儘管,他也被偶爾激進而扭曲的臺諫冤枉而流放,但“我們都只是被時代誤傷”。他這段說給懷吉聽的話,頓時使整個小說境界大開。


如僅僅述及懷吉和徽柔的感情,這不過是個悲慘的小言情故事。可是,將這個故事推入到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大勢裡,卻使其具有更加震撼的悲劇色彩。這是一個如此昌明的時代,歷史大勢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可是,那些被歷史大勢所裹挾的“逆流”,那些真實得如同我們一個人都會經歷的疼痛掙扎、愛恨喜悲,卻註定要被這個時代“誤傷”,註定要燒成萬劫不復的灰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