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點的人,性格軟弱、自卑人際關係差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點的人,性格軟弱、自卑人際關係差

文/老K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良好的關係,可是現實情況卻是一些人由於早年的成長經歷導致自己無法獲得非常好的性格。所以一生都在彌補過去的創傷。

總體而言,一般有以下3個特徵的人,性格相對軟弱,人際關係也十分緊張。

不敢表達憤怒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點的人,性格軟弱、自卑人際關係差

你是否總是壓抑自我,即使對他人的某些言行感到不滿,也會選擇隱忍;你是否覺得自己像一個“老好人”。

我們的文化十分講究壓抑和剋制,在古文化中“隱忍”一直是褒義詞。

可從心理學來看,攻擊性,是精神分析中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溫尼科特形容說,每個生命都宛如一個氣泡,若想在這個世界上彰顯存在,都要擴張氣泡的大小。所謂攻擊性,就是氣泡擴張之動力的直接展現。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直接說: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很多朋友擔心自己表達攻擊性就會失去友誼和人際關係,其實不然,《水滸傳》中很多朋友和情誼都是通過“打出來”的,相反有時候人際關係中缺乏攻擊性反而顯得乏味不堪。

如果一個人不能直接對別人表達憤怒,而是繞著彎去表達攻擊,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被動攻擊。

例如不直接拒絕別人,而是拖延。每個人心裡都有大量的憤怒,你能否覺知到你的憤怒,你能否合理表達你的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這些,就必然有心理疾病。

很多抑鬱症患者就是不敢表達攻擊性,因為心理能量也是守恆的,所以攻擊不了別人只能攻擊傷害自己。

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釋放攻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抑感,相反,壓抑攻擊性則屬於一種不健康的行為表現。

壓抑自己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點的人,性格軟弱、自卑人際關係差

和上述類似的,不敢表達自我的人,一般都習慣壓抑自己。

一些人習慣壓抑自己其實大多和早年成長環境不無關係。

壓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情緒問題,一個性格問題,一個精神問題,而有這樣的情緒,只會反壓抑住自己,環環相扣。

通常習慣壓抑自己的人也是非常不接納自己的人。

他們覺得有負面情緒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結果只能壓抑到潛意識,可那些負面情緒並非你壓抑下去這些就會消失,它們會通過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而且可能非常恐怖。

大多數心理疾病,尤其是神經症都是由於過度壓抑自己最終導致情緒崩潰的。

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候我們看似那些壓抑自己的人不會攻擊他人,其實那些能量永遠都是守恆的,就像老好人發起飆來異常恐怖。

憤怒一旦發出來,就容易像火山爆發一樣發作。

如果你留意那些滅門案的罪犯,你會發現,熟人會說:這個人好得不得了,從來沒有發過脾氣。

托馬斯·摩爾在他的著作《靈魂的黑夜》中說道:

“你最好只和那些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這是因為一個能坦然表達憤怒的人,會很快表達出他的立場和態度,這樣的溝通可以很高效。

而壓抑憤怒的人,他不能直接表達他的立場和態度,這會讓溝通變得複雜、低效。

聖母情結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點的人,性格軟弱、自卑人際關係差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有些人天生不敢得罪別人。甚至自己都被欺負得忍無可忍了,還是不敢把那層窗戶紙捅破。

在一段關係中,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置於一個“卑微”的“低”的位置上,持續付出的人,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做一個“犧牲品”。這就是聖母情結。

關於為何很多人寧願自己痛苦不堪也要當這個“聖母”呢?精神分析認為,情感內疚是重要因素。

內疚和羞恥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感受,為什麼呢?內疚和羞恥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傷害了你,所以我內疚,我是個壞人,所以我羞恥。

所以很多人寧願當“聖母”也不願意當“壞人”

這些人背後的需求也是害怕被拋棄,說到這裡,很多“聖母”看似很多朋友,可是你仔細詢問他們卻是,朋友越多心越累。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點的人,性格軟弱、自卑人際關係差

為何這樣呢?

朋友越多,他們付出也愈多,更加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最終離自己內心越來越遠。

因為一些“聖母”會有這樣把戲,他們通過對別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來佔據道德的制高點,這裡的潛臺詞是:我對你那麼好,你也要對我好,這是理所當然的。

當別人對“聖母”不夠好的時候,“聖母”便會覺得委屈,看,我對你這麼好都換不來你的愛,你是壞人,而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聖母情結也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

人活著最重要一點是“問心無愧”,這裡並不是問心你沒有做壞事愧疚這麼簡單,而是你可以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活出真實的自己

看完上述這些,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一同交流!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