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

花非花夜非葉


引子: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一闕《南鄉子》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遊歷京口(今江蘇鎮江,三國時曾為孫權治所)時,為憑弔三國時期東吳君主孫權所作。

此中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直抒胸臆的表達了作者對孫權的敬佩之情。其實這句話是一句用典的修辭手法,這句話的出處來源於:三國時期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

故事是這樣的:

建安十八年(公元211年),曹操發動征討馬超韓遂的戰爭。在解決了西北地區的後顧之憂後,南征孫權一雪前恥的南征計劃再一次提上日程。

此戰孫權也是早有準備,早在曹操大軍還在西北作戰時,孫權就已經在建業設立前線指揮部,並採納呂蒙的建議在濡須口設下重重防線嚴陣以待。

於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率領大軍,號稱四十萬,征討孫權,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大部隊抵達濡須口前線。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由於東吳方面以逸待勞,而曹操方面相比之下準備不足,戰爭的一開始便處於下風。兩郡相持月餘,孫權已經將曹操的主力包圍在濡須口軍港。孫權屢次派兵挑戰,曹操只是堅守不出。

見此情況,孫權便親自率領船隊,前往曹操軍隊的水寨之前,觀看曹軍陣勢。曹操一見之下,便下令各軍嚴加戒備,唯恐孫權有詐,下令箭弩“不得妄發”。於是孫權的艦隊就這樣大搖大擺的在曹營水寨面前招搖而過。在返回之前,孫權特地下令船上的樂手面對曹營吹吹打打了一番。(這個故事在明代經過羅貫中的改編最終成了草船借箭的原型)

孫權的所有舉動全部都被曹操看在眼裡,曹操此時已經年過半百,望著遠去的孫權在船上雄姿英發指點江山的樣子,不禁感慨萬千。他回憶這半生自己走過的路,想起他戎馬生涯中所面對的對手,孫堅、袁紹、劉表等人的形象不禁浮現眼前:

他是多麼羨慕孫堅啊,孫堅的兒子年紀輕輕就已經繼承他的事業並且發揚光大,自己曾經也曾擁有,只可惜天不隨人願啊,假如自己的兒子曹昂還在世。自己恐怕根本不需要每逢戰事身臨前線了吧。在想想袁紹、劉表的兒子,簡直是豬狗不如,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於是曹操面對此情此景說出了這一句流傳千古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自此曹操軍中士氣更加低落。孫權回營之後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信中有兩張紙。一張寫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一張寫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到後喟然長嘆道:“孫權不欺孤!”於是下令班師。此戰以孫權的勝利宣告結束。

我們知道在三國時期說道“識人”曹操恐怕是首屈一指的。早在建安初年他就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一語點破:“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斷定當時還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劉備才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對手。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此時曹操同樣給予了孫權極高的評價,這一次曹操的論斷正確嗎?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有這樣一段論述: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東吳集團在江東的發展到了孫權已經是第三代領導人。也就是孫權所繼承的江東的勢力,離不開他父親孫堅和大哥孫策開創的基業。孫權所繼承的優勢怎樣的江東呢?

基業

東漢末年,由於朝政黑暗、官僚腐敗,導致了黃巾起義的暴發。一時間天下大亂,朝廷沒有足夠的兵力剿滅黃巾軍,所以只得依靠地方勢力自行招募武裝。孫權的父親孫堅就是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組建起了屬於自己武裝力量,並最終通過剿滅黃巾被封為長沙太守,有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

後來孫堅又響應曹操在陳留的勤王號召,擔任討伐董卓義軍的先鋒,在這場戰爭中孫堅不僅積累了極高的個人威望,又在洛陽廢墟中得到了傳國玉璽,一時間風頭無兩。

但沒想到好景不長,孫堅的功勞被袁術所忌憚,於是袁術便設計借刀殺人,利用孫堅的力量討伐劉表,孫堅便不幸陣亡於和江夏黃祖的戰鬥中,可以說是壯志未酬身先死。

但孫堅所帶領的軍事力量並沒有樹倒猢猻散,他們在孫堅之子孫策的帶領下,起先依附於袁術。在袁術稱帝眾叛親離後,果斷脫離袁術,來到江東繼續發展壯大。最終依靠強大的武裝力量,孫策基本統治了長江以南、淮河以東的南方地區。

孫策由於作戰勇猛,當時揚州刺史許貢曾評價他為:小霸王。孫策也確實像極了項羽,連脾氣也一般無二。也正是因為這暴躁的性格導致了剛剛準備大展宏圖的他,因被刺客刺殺而即將不久於人世。此時孫策最需要做的就是為剛剛站住腳跟的江東集團選擇一個新的領導人。

孫策的選擇就是孫權。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對的。為什麼孫策選擇當時還未成年的孫權呢?

《三國志·孫策傳》中記載孫策是這樣對孫權說的: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此時的孫策心中明白,依靠武力打下江東六郡的使命自己已經完成。此時依據江東集團的力量還不足以向北進取中原,目前要做的就是鞏固在江東的基業,將來再圖發展。所以孫策需要的接班人不需要像自己一樣攻城略地擴展疆土,而是能夠利用政治頭腦穩定住江東的局勢,積攢勢力再圖進取。

這個任務看似簡單,但此時是建安5年,孫權剛剛18歲,此時的孫權能夠接下這一歷史重擔嗎?

歷史證明孫權做到了,但很不容易,具體是他面對著艱鉅的內憂和外患

  • 外患

此時袁紹和曹操正在北方的戰場上一決雌雄,他們二人無論誰是勝者,都會將平定南方、一統天下作為下一步的目標。

此時江東集團處於長江下游,其上是與自己有著國恨家仇的荊州劉表,劉表坐擁荊襄九郡,實在是江東的心腹大患,此時聽聞孫策去世,保不定會不會過江殺來。

孫氏集團此時實際控制的是江東的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五郡。而南方那些深山老林窮鄉僻壤的“山越”並未臣服,時不時就要暴發劫掠和騷亂。

  • 內憂

孫策的死可以說是十分突然,死後雖然遺命孫權做江東之主,但是他此時年紀幼小,又沒有軍功威望,同宗兄弟和文武大臣很多都對這個乳臭未乾的碧眼兒不以為然。

孫策拿下江東基業,靠的是自己手中的軍事勢力,在這個過程中與江東土著的世家大族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爆發過許多的流血衝突,導致了江東世家大族十分排斥孫氏政權,孫策在世他們不敢違抗,現在孫策一死便開始蠢蠢欲動。

繼往開來

儘管如此孫權還是挺過來了。他上任之後任用以張昭為首的文臣集團、又拜周瑜為前線大都督。一文一武很快就穩定了內部人心。

與此同時他任用人才,吸引了魯肅、諸葛瑾、甘寧等一干人才相繼前來投奔,又側總任用江東世家大族的子弟為官。基本解決了江東的內部矛盾。

他在公元208年出兵討伐劉表,一戰消滅黃祖的主力部隊,基本使荊州集團喪失了進攻江東的能力。同時委派黃蓋、程普等將領南下平定山越。幾項舉措下來基本挺過了困難階段。

可孫權做的不僅是“挺過來”這麼簡單。在曹操統一北方南下荊州後,孫權審時度勢,與劉備組成孫劉聯軍,赤壁一戰是曹魏勢力再也不能南下。

利用戰後的戰略真空期,孫權進一步擴展南方得領土,取得了交州。

在劉備做大後,孫權轉換戰略,聯合曹操,偷襲荊州得手,併成功抵抗了劉備在夷陵之戰的反撲。

為了爭取足夠的外交利益,孫權直到公元229年才登基為帝,他本人雖然稱帝最晚,卻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三國君主。孫權 在公元252年以71歲的高齡去世,他的吳國也是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

孫權的一生是成功的,從自幼肩負父兄基業的重擔,到三足鼎立中稱霸一方。孫權擔得起曹操的高度評價。同是三國時期的接班人,曹丕不過完成了曹操的加冕儀式,劉禪最終都沒能保住父輩的基業。只有孫權真正做到了繼往開來。

那麼孫權又是如何成功的,他身上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 沉著冷靜

這體現在在赤壁之戰前決定戰和大計時

《三國演義》小說中將孫劉聯盟的最終形成歸功於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可小說家言不等於歷史真相。

很多人其實都不太理解孫權為什麼一定要因為諸葛亮的一番蠱惑就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和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對抗。因為此戰本身是曹操針對荊州劉表、劉備而發動的戰爭,並不幹孫權的事;再者,曹操此時兵鋒正盛,軍隊數量數倍於自己。孫權又為什麼會做這樣一個“不理智”的決定呢?

其實這恰恰體現出了孫權身為江東集團最高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深思熟慮。孫劉聯盟的最終形成正式在孫權沉著冷靜的分析之後才最終形成的。當諸葛亮、魯肅、周瑜分別向孫權提出聯盟有利、抵抗有利、戰之必勝的論斷之後,孫權的反應都是“正與孤同”,說明無論是在外交、政治還是軍事方面,他既沒有為曹操的來勢洶洶所嚇倒,也沒有義憤激揚的拍板定戰,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最終作出決定。

縱看孫權一生用兵,勝多敗少。就是因為孫權基本上不打無把握之戰。但凡主動出擊,總能有所收穫,至少不會像劉備夷陵之戰那樣大敗而歸。這充分說明了孫權在制定戰略、執行戰略是真正做到了沉著冷靜。

  • 善於用人

這其實是任何一個成功者都必不可少的特質,也是三國君主必備的素質之一。

可以說孫權之所以能夠從繼位初期的困境中走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分文武兩個方面任用張昭和周瑜為自己的左右手,他們兩人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成功的幫助自己解決了內憂外患。

黃武三年(公元224年),曹丕在夷陵戰後因為不滿孫權戰後轉而繼續孫劉聯盟而討伐東吳。不想自己也步了劉備後塵,敗兵之際曹丕曾站在長江邊上發出感嘆,說“彼有人焉,未可圖也”。後來諸葛亮對東吳也有“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這樣的評價。

無論是在曹丕還是諸葛亮眼中。人才濟濟上下團結。就是江東能夠和自己鼎足三分的重要原因。而且,孫權手下的人才真可以說是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文臣方面,則有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

這些江東才俊之所以能夠接連不斷的為江東集團效力,都是因被孫權身上有極高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比如周泰就是典型例子。

據《三國志·周泰傳》,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兵退濡須口。周泰被孫權任命為前線指揮官,為此徐盛、丁奉等人都憤憤不平孫權以巡視的名義來到軍營,大宴將領。宴會上,孫權親自給大家依次斟酒。走到周泰面前,突然讓他脫下衣服,結果在座的將領都目瞪口呆。

只見周泰的身上傷痕累累,簡直體無完膚。孫權用手指著這些傷痕,問周泰是怎麼回事。周泰則一一作答,說明它們都是哪一場戰爭中所負之傷。孫權流著淚拉著周泰的手臂說:將軍為了江東基業奮戰,幾乎是把性命都交給了我!我怎麼能不把你當作兄弟又怎麼能不委你重任呢?

孫權這一番講話讓所有人都心悅誠服,大家也自然都已周泰為榜樣,前赴後繼的為孫權效力。如此用人以情,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 審時度勢

具體表現為孫權利用戰略的變化巧妙的曹劉之間周旋

孫權所領導的東吳,在三國之中可以說是政治包袱最小的一方,他不僅不需要向劉備、諸葛亮那樣必須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也不必向曹魏那樣揹負篡漢的罵名。

可以說在政治上孫權時三國君主中最擅長左右逢源的一位。

他和劉表是世仇,但劉表一去世,他就派魯肅去弔喪;他和劉備是盟友,關羽攻襄樊,他卻在背後發動白衣渡江。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興兵問罪,他立刻上表向曹丕稱臣;等到劉備大敗而歸,他又立刻與蜀漢恢復了盟好,讓曹魏無法得漁翁之利

之所以看起來孫權如此的反覆無常,就是因為孫權作為一個政治家已經看透了三足鼎立的本質。三國關係中,要向維持穩定,就要均衡發展,一方做大勢必引來另外兩家的夾擊。所以孫權在處理與曹劉兩家的敵我關係上,認清了: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政治利益在孫權心裡永遠高於政治理想。正是因為孫權如此審時度勢,依據現實情況不斷改變戰略方針,才使得東吳成為三國中國祚最長的一個。

  • 堅韌不拔

具體是在面對稱帝這個關鍵政治問題的時候

在三國亂世期間除了劉表、劉璋等少數不思進取的諸侯,其餘人等都朝思暮想的想要爬到最高權力的頂峰。前期因為東漢王朝並沒有滅亡,像袁術那樣的跳樑小醜就已經為皇位丟了性命。

但是到了三國鼎立的後期,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漢稱帝。半年以後劉備稱帝。此時按照天下大勢,東漢王朝已經宣告滅亡了,孫權作為稱霸一方的諸侯完全也可以像曹劉一樣稱帝。

但此時的孫權清楚的認識到,襄樊之戰後自己得到了荊州、殺了關羽。劉備勢必不會善罷甘休。孫權此時並沒有被稱帝的潮流衝昏頭腦,他心裡明白此時自己最需要的是抵禦劉備隨時會到來的復仇之師。

於是孫權的選擇,是在劉備稱帝四個月後,向曹丕“使命稱藩”,也就是派出使節,表示臣服,還送回了被俘的魏將於禁。而且,在三個月後(黃初二年十一月),孫權又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由此換來了曹丕對孫權在夷陵之戰中名義上的援助,免除了東線的後顧之憂。

可以說在稱帝道路上,孫權是三國所有君主中蟄伏時間最長的,他為了實際的政治利益甘於忍耐,長期屈居於魏、蜀之下,但他的心中一刻也沒有放棄過理想,這份堅持同樣值得欽佩。

總結

關於孫權的評價其實莫過於當時東吳自己的臣子有名的一段話

據《三國志·吳主傳》,孫權接受吳王的封號後,派都尉趙諮出使魏國。曹丕在覲見時問趙諮:“吳王何等主也?”

趙諮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曹丕讓趙諮具體解釋。

於是趙諮說: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好一個聰明仁智雄略的孫仲謀,試問又有哪一個君王不希望自己有這樣的繼承人呢?曹丕如此關心孫權其人,恐怕心中也是有想一較高下之意吧。


塔布里斯


曹操就這樣,誇別人吧,還得沾人家點便宜。不過孫權比曹操小27歲,曹操這樣說也不為過。

曹操的兩句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爾;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看得起的人不多。劉備算一個,孫權算一個。三個叱吒風雲的人物,各自雄霸一方,三分天下,是三國時期名副其實的三巨頭。

為何曹操看的起年紀輕輕的孫權孫仲謀呢?

主要是孫權的表現大大出乎了曹操的預料。

北方初定後,曹操揮師南下,意欲統一全國,劉表的兒子劉琮望風而降,事情順利的出乎曹操意料。至於江東的黃毛小兒孫權,曹操打算給他寫一封恐嚇信,不戰而屈人之兵。根據他的設想,這毛孩子看到信後估計會嚇得尿褲子,舉白旗投降是大概率的事。

不曾想孫權在徵詢了文臣武將的意見後,竟然把桌子角砍下來,決心和曹操死磕。這傢伙如此有膽量,不得不讓人佩服。

後來孫劉聯盟大破曹操於赤壁,證明曹操的眼光是準的,能和自己爭天下的也就劉備、孫權這兩個人了。


微山秋水


答:這是一句曹操用的古語,在辛棄疾的詩歌中也有寫到: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濡須口,與孫權相持一月有餘,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抓獲三千餘人,淹死的曹軍也有幾千人。

後來孫權幾度挑戰,曹操堅守不出。於是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來了,準備攻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要親自見識我的軍隊。”命令嚴整軍隊,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歡快的樂曲。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孫權回去後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張小紙條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對眾人說:“孫權不會欺騙我。”於是撤回軍隊回去了。

所以從這句話可以隱約見到孫權豪爽幽默的性格,也可見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