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

山水林92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文章的精髓是詩聖多種色彩的家國情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蘊含著多種色彩,每種色彩都是杜甫人生境遇的真實映射,讀這首詩,可以瞭解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杜甫悲憫天下的聖人情懷。

第一、追述杜甫的人生足跡

杜甫的人生足跡大致分為4個時期。

1⃣️35歲的他,意氣風發,有“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35-44歲,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體驗到國家腐敗和人民困苦。

3⃣️45-48歲,身逢安史之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黎明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4⃣️48歲以後,杜甫辭官回成都。生活變得更加貧苦,在如此困苦的時候,他竟發出安的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生呼喚,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蒼生。

第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

詩歌的背景是安史之亂,一首敘事詩,全詩分為4個段落。

🍀第一段:卷我屋上三重茅(枯黃黑暗的色彩)

一個“卷”字,寫出了杜甫眼睜睜地看著屋頂的茅草被呼號的狂風吹得四散,這僅僅是人生不幸的開端。

🍀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白髮與黑暗的色彩)

群童是在怎樣的遭遇下,才會來搶老人的茅屋,群童不僅僅是一群孩子,更是一個時代的反映。看來除了杜甫,還有那麼多黎明百姓於苦難中掙扎。

🍀第三段:雲墨色,向昏黑(黑暗的色彩)

整個天空都暗沉了下來,自從戰爭之後,徹夜難眠,黑夜漫漫,無窮無盡。他在窮困潦倒的境遇中不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其他受苦的人。

🍀第四段:安的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明亮的色彩)

這句是對未來的希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杜甫已然不再只為自己的境遇得失而喜而悲,他的人生已經完全與國家人民相關聯,甚至還可以犧牲自己,換取別人的光明生活。

杜甫的人生境界隨著自己的境遇的改變而不斷昇華著。

他是一位“苦難詩人”,個人的人生始終與國家和百姓緊密相聯,樂百姓之樂,憂國家之憂。


天天學語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被平息後,即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所作的。

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的原文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我也不再摘抄。

詩歌的大概意思就是,窮困潦倒的杜甫,這年春天在親友的捐助下,剛剛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的草堂,被這八月的一場暴風,捲走了屋頂上覆蓋的茅草,隨之又下起了秋雨,屋漏淋得屋內全無干處。颯颯秋風,悽悽秋雨一家人的悽慘窘境,觸起了他對戰亂以來所飽嘗痛苦的回憶,又聯想到天下和自己同樣不幸的“寒士”,寫下了這千古名篇。

要說這首詩的精髓,莫過於後幾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者所陳述的痛苦並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代表著天下千千萬萬和他一樣,身無居處、食不果腹眾多寒士們的境遇。

祈盼著何時能有千萬間寬敞明亮的房屋,讓天下文人寒士居住,安穩地像山一樣,自己就是凍死也心滿意足啦!

詩人筆下的傾述也是當時社會的現實,也是民眾的心聲。只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才能寫出這流芳千古,激盪人心的佳作。

答於2020年4月22日於瀋陽


容百川700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寫於四川成都。

這年八月,詩人旅居成都自家建的草堂,秋天的風雨造成草堂漏雨,詩人通過此詩敘述了自家茅屋被秋風所破,致使全家人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文章的精髓應是最後一個部分。(第四部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釋文

那裡能得到成千上萬間的大房子呢?讓天下讀書的寒士能在遮風蔽雨房子裡有歡笑,風雨侵襲不了,安穩得象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有這些高大牢固的房子呢?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是心情願的。

為什麼第四部分是全詩的精髓呢?現作如下陳述。

前三部分是敘述秋風破自己家的草堂,全家受雨淋的經歷,是為最後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慨作鋪墊的。

第四部分是主題,是立意,是詩人要想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多數反映社會現狀和人民生存的疾苦。面對安史之亂尚未完全平息;面對唐王朝逐漸走向衰敗;面對低層廣人民生活的疾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主題突顯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上面的陳述充分說明第四部分是全詩精髓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