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象棋名手---(二十五)“棋孟嘗”張毓英

張毓英,字宗俊,江蘇省儀徵縣人,約生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張為人慷慨好義,喜歡熱鬧,他出身於殷富之家,據說是個鹽商,即承包一地一埠的官鹽戶。張自幼愛好弈象棋,棋藝水平略弱於一流棋手。由於殷富身份,他不大和本地棋手對弈,為此,關於他的對局見得極少,這是他和另外的一些棋藝活動家(謝俠遜、曾展鴻、屠景明、錢夢吾、賈題韜等)所不同的一個顯著特點。不過,張鍾情於象棋,十分突出地表現在他出資金、出場地及搜求和整理出版棋藝著作上。由於這一特點,他被江南棋界譽為“棋孟嘗”,受到棋人們的普遍尊敬,為象棋的發展做出了接觸的貢獻,他是中國象棋史上有特色的一位功臣。 舉辦“張宅棋宅”,是張毓英對現代象棋界的突出貢獻之一。歷代以來,各地名棋手的交流受到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兩種條件的限制。一般說,極大多數名棋手都泡在茶樓或流落在街頭,靠著弈滿盤和擺殘局贏彩金而生活,為此,歷史上基本沒有舉辦過象棋比賽。張毓英作為揚州城內有社會地位、有經濟能力、懂棋又愛棋的人士,由他出面舉辦名棋手的邀請賽,當是有條件的。為此,張在府宅中留出一間客廳作為賽棋的場所,桌椅、棋具等配置完整。據楊兆宏先生說,早先張宅很大,弈棋室有三十平方米左右。又據有關資料,張宅還有臨時吸菸室,供嗜鴉片的棋手吸菸之用。張宅棋賽的形式多樣,主要是循環和擂臺賽兩種。如1915年左右的一次循環賽,有楊萬源、朱錦堂、沈文熒、萬啟有、鄧春林、王浩然、周煥文、林弈仙等十二人參加,稱為“十二名手賽”,棋手們的住宿、伙食均由張宅負擔,還另贈彩金,使棋手們能安心弈棋,結果王浩然獲冠軍。

王浩然有“神馬”的雅號,是“淮揚三傑”之一,“慢國手”張錦榮的師傅。他棋風重於細緻綿密,很少走攻勢強烈的中炮,基本上先手均用進兵局,後手時則大多用“轉角馬”,王浩然由於王浩然用馬神奇,久而久之,被江南棋界稱為“神馬”。 所以王浩然有“神馬”之稱。在一十年代中期,浙江名棋手林弈仙征戰江南,幾乎所向無敵,被稱為“無敵中炮”。後來在1917年,在上海,林弈仙和王浩然五十局公開賽畢,王浩然以柔克剛,竟多勝一局!至此震動滬上及全國棋壇。

王浩然獲循環賽冠軍後,緊接著舉辦擂臺賽,由冠軍任臺主,朱錦堂和楊萬源任前鋒,另聘林弈仙為副將,接待本地或外地的好手攻擂。另據《象棋報》24期載,張毓英常在家府中備有棋人宿舍,受邀的外地棋客均招待,張宅成了揚州的棋苑中心。一次,張宅舉辦“打通關”比賽,王浩然為主將,張錦榮為中軍,特邀林弈仙為二道防線,守門由朱錦堂擔任,另鑄有棋賽金牌一塊,凡連闖四關者可得金牌。有位棋壇新秀丁繼洪,綽號鏽丁,在攻一道防線時,與朱錦堂弈和。按規定,不能再打下去。但因丁繼洪頗通音律,能奏各種樂器,而被允許繼續打通關,但因在第二道防線負於林弈仙,為此,人們戲稱林弈仙拔了鏽丁頭。總之,張宅棋賽在清末和民國初期舉辦過多次,對於繁榮揚州和江南棋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整理和刊印棋譜作品,是張宅棋賽的另一功績。由於參加張宅棋賽的都是江南一帶的名棋手,他們的對局,大多具有較高水平和保留價值,為此,張毓英將這些對局輯錄下來,加以選剔和整理,輯成《象棋菁萃》二卷刊行。張還搜求各地其他的名手對局加以整理,為棋藝作品作出了貢獻。江都陳德潤先 生作一首七絕讚美他的功績:書生紙上喜談兵,賭墅風流得盛名。莫道桑弧消勇氣,車塵馬跡在愀枰。 作為“棋孟嘗”的張毓英,幫助貧困棋人,是他的主要工作。張是個要熱鬧的人,在他家裡有許多棋手進行交流,他總顯出滿意的微笑。為此,對於外地來揚州的棋手,除了招待吃、用、宿外,離開揚州時,還贈川資。所以,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在本地弈棋為生感到艱難時,就湊些盤纏去揚州,投靠張宅生活。張對萬啟有、鄧春林、雷海山、林弈仙都作過多次接待。張毓英還幫助過一些已上了年紀又不大想再以棋為生的名棋手們“棄棋從商”。如浙江餘姚的張觀雲,飄泊江湖,一直以擺殘局為主要生活來源,年輕時有一股爭雄棋壇的銳氣和遊歷五湖四海的朝氣,可是,江湖棋人的生活並不好過,風風雨雨,旅途勞頓且不說,收入並無保證,當步入中年後,就考慮歸宿了,於是,在張宅棋賽的空隙,向張毓英表述了這一意思。張毓英是瞭解江湖棋人艱辛的,於是資助他一筆錢,讓他回去開個小店。又如“神馬”王浩然,從鎮江來揚州後,雖然在民信局、輪船公司當過差,但因文化不高,工作吃力,也想力謀自立,張毓英知道他的心意後,也資助了王一筆款子,使他以後用於開小店維持生活。所以,凡是去過張宅,和張毓英接觸過的棋手,都十分敬重張毓英。例如江陵名棋手吳淞汀去揚州時,由於年事已高,沒有弈出好成績,而在離開揚州時,張也給予一筆超常的盤纏(據說是100銀元)。但是,吳在回到上海後,慢慢地消耗完了,晚年仍很窮困。據張毓英自述,他花在象棋上的開支超過萬金。 以棋藝活動家知名於全國的張毓英,曾經愛好弈棋並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是毫無疑義的。可是,張留下的對局極少,尚春和先生輯錄張毓英的一個實用殘局,因多次用閒著取勢,故題名為《閒庭信步》。 在抗日戰爭期間,據傳張毓英一度離開揚州。抗戰勝利之後,張毓英又出現在揚州的棋壇,不過,這四五年間(至解放前),張氏的棋藝活動,主要限於揚州地區,對江南和全國棋界影響不大。 解放後,人民生活日趨安定,象棋活動在逐漸恢復後開始發展,特別是象棋被列入國家的體育項目後,全國性的比賽一屆接一屆舉行。人民沒有忘記張毓英先生過去對象棋事業的深情和貢獻,曾多次給張先生以榮譽,主要反映在下述三方面:|(一)邀請張氏參加全國棋賽的裁判工作,使張會見了過去多次想見卻沒見到過的謝俠遜、彭述聖、賈題韜等全國知名棋士。1956年起至1959年止的三屆全國賽中,張氏在裁判工作中認真負責。二)張氏過去搜集並刊行的《象棋萃莆》等著作,錄人《象棋譜大全》,被正式出版發行,顯示了張的勞動結出了碩果。 (三)地方上體育界人士對張氏很尊重,如地方舉辦棋賽,總是請張主持,全國各地的名手也有慕名造訪的,這使張氏十分滿意和幸福。 張毓英先生於1976年因病逝世,可惜的是,他死在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年代,來不及看見撥亂反正後象棋的繁榮。對於 “棋孟嘗”這個曾為象棋發展和繁榮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來說,是很遺憾的。但是他當初的所作所為,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他舉辦的那些比賽,大大促進了當時象棋名手們的交流,我們永遠都要記住他的名字---張毓英,還有他“棋孟嘗”的雅號。因為在中國象棋發展史上,他曾寫下那濃重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