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象棋名手---(二十五)“棋孟尝”张毓英

张毓英,字宗俊,江苏省仪征县人,约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张为人慷慨好义,喜欢热闹,他出身于殷富之家,据说是个盐商,即承包一地一埠的官盐户。张自幼爱好弈象棋,棋艺水平略弱于一流棋手。由于殷富身份,他不大和本地棋手对弈,为此,关于他的对局见得极少,这是他和另外的一些棋艺活动家(谢侠逊、曾展鸿、屠景明、钱梦吾、贾题韬等)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不过,张钟情于象棋,十分突出地表现在他出资金、出场地及搜求和整理出版棋艺著作上。由于这一特点,他被江南棋界誉为“棋孟尝”,受到棋人们的普遍尊敬,为象棋的发展做出了接触的贡献,他是中国象棋史上有特色的一位功臣。 举办“张宅棋宅”,是张毓英对现代象棋界的突出贡献之一。历代以来,各地名棋手的交流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两种条件的限制。一般说,极大多数名棋手都泡在茶楼或流落在街头,靠着弈满盘和摆残局赢彩金而生活,为此,历史上基本没有举办过象棋比赛。张毓英作为扬州城内有社会地位、有经济能力、懂棋又爱棋的人士,由他出面举办名棋手的邀请赛,当是有条件的。为此,张在府宅中留出一间客厅作为赛棋的场所,桌椅、棋具等配置完整。据杨兆宏先生说,早先张宅很大,弈棋室有三十平方米左右。又据有关资料,张宅还有临时吸烟室,供嗜鸦片的棋手吸烟之用。张宅棋赛的形式多样,主要是循环和擂台赛两种。如1915年左右的一次循环赛,有杨万源、朱锦堂、沈文荧、万启有、邓春林、王浩然、周焕文、林弈仙等十二人参加,称为“十二名手赛”,棋手们的住宿、伙食均由张宅负担,还另赠彩金,使棋手们能安心弈棋,结果王浩然获冠军。

王浩然有“神马”的雅号,是“淮扬三杰”之一,“慢国手”张锦荣的师傅。他棋风重于细致绵密,很少走攻势强烈的中炮,基本上先手均用进兵局,后手时则大多用“转角马”,王浩然由于王浩然用马神奇,久而久之,被江南棋界称为“神马”。 所以王浩然有“神马”之称。在一十年代中期,浙江名棋手林弈仙征战江南,几乎所向无敌,被称为“无敌中炮”。后来在1917年,在上海,林弈仙和王浩然五十局公开赛毕,王浩然以柔克刚,竟多胜一局!至此震动沪上及全国棋坛。

王浩然获循环赛冠军后,紧接着举办擂台赛,由冠军任台主,朱锦堂和杨万源任前锋,另聘林弈仙为副将,接待本地或外地的好手攻擂。另据《象棋报》24期载,张毓英常在家府中备有棋人宿舍,受邀的外地棋客均招待,张宅成了扬州的棋苑中心。一次,张宅举办“打通关”比赛,王浩然为主将,张锦荣为中军,特邀林弈仙为二道防线,守门由朱锦堂担任,另铸有棋赛金牌一块,凡连闯四关者可得金牌。有位棋坛新秀丁继洪,绰号锈丁,在攻一道防线时,与朱锦堂弈和。按规定,不能再打下去。但因丁继洪颇通音律,能奏各种乐器,而被允许继续打通关,但因在第二道防线负于林弈仙,为此,人们戏称林弈仙拔了锈丁头。总之,张宅棋赛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举办过多次,对于繁荣扬州和江南棋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整理和刊印棋谱作品,是张宅棋赛的另一功绩。由于参加张宅棋赛的都是江南一带的名棋手,他们的对局,大多具有较高水平和保留价值,为此,张毓英将这些对局辑录下来,加以选剔和整理,辑成《象棋菁萃》二卷刊行。张还搜求各地其他的名手对局加以整理,为棋艺作品作出了贡献。江都陈德润先 生作一首七绝赞美他的功绩:书生纸上喜谈兵,赌墅风流得盛名。莫道桑弧消勇气,车尘马迹在愀枰。 作为“棋孟尝”的张毓英,帮助贫困棋人,是他的主要工作。张是个要热闹的人,在他家里有许多棋手进行交流,他总显出满意的微笑。为此,对于外地来扬州的棋手,除了招待吃、用、宿外,离开扬州时,还赠川资。所以,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在本地弈棋为生感到艰难时,就凑些盘缠去扬州,投靠张宅生活。张对万启有、邓春林、雷海山、林弈仙都作过多次接待。张毓英还帮助过一些已上了年纪又不大想再以棋为生的名棋手们“弃棋从商”。如浙江余姚的张观云,飘泊江湖,一直以摆残局为主要生活来源,年轻时有一股争雄棋坛的锐气和游历五湖四海的朝气,可是,江湖棋人的生活并不好过,风风雨雨,旅途劳顿且不说,收入并无保证,当步入中年后,就考虑归宿了,于是,在张宅棋赛的空隙,向张毓英表述了这一意思。张毓英是了解江湖棋人艰辛的,于是资助他一笔钱,让他回去开个小店。又如“神马”王浩然,从镇江来扬州后,虽然在民信局、轮船公司当过差,但因文化不高,工作吃力,也想力谋自立,张毓英知道他的心意后,也资助了王一笔款子,使他以后用于开小店维持生活。所以,凡是去过张宅,和张毓英接触过的棋手,都十分敬重张毓英。例如江陵名棋手吴淞汀去扬州时,由于年事已高,没有弈出好成绩,而在离开扬州时,张也给予一笔超常的盘缠(据说是100银元)。但是,吴在回到上海后,慢慢地消耗完了,晚年仍很穷困。据张毓英自述,他花在象棋上的开支超过万金。 以棋艺活动家知名于全国的张毓英,曾经爱好弈棋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张留下的对局极少,尚春和先生辑录张毓英的一个实用残局,因多次用闲着取势,故题名为《闲庭信步》。 在抗日战争期间,据传张毓英一度离开扬州。抗战胜利之后,张毓英又出现在扬州的棋坛,不过,这四五年间(至解放前),张氏的棋艺活动,主要限于扬州地区,对江南和全国棋界影响不大。 解放后,人民生活日趋安定,象棋活动在逐渐恢复后开始发展,特别是象棋被列入国家的体育项目后,全国性的比赛一届接一届举行。人民没有忘记张毓英先生过去对象棋事业的深情和贡献,曾多次给张先生以荣誉,主要反映在下述三方面:|(一)邀请张氏参加全国棋赛的裁判工作,使张会见了过去多次想见却没见到过的谢侠逊、彭述圣、贾题韬等全国知名棋士。1956年起至1959年止的三届全国赛中,张氏在裁判工作中认真负责。二)张氏过去搜集并刊行的《象棋萃莆》等著作,录人《象棋谱大全》,被正式出版发行,显示了张的劳动结出了硕果。 (三)地方上体育界人士对张氏很尊重,如地方举办棋赛,总是请张主持,全国各地的名手也有慕名造访的,这使张氏十分满意和幸福。 张毓英先生于1976年因病逝世,可惜的是,他死在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年代,来不及看见拨乱反正后象棋的繁荣。对于 “棋孟尝”这个曾为象棋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来说,是很遗憾的。但是他当初的所作所为,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他举办的那些比赛,大大促进了当时象棋名手们的交流,我们永远都要记住他的名字---张毓英,还有他“棋孟尝”的雅号。因为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他曾写下那浓重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