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址重建,它在廢墟中重獲新生!

創造玉樹奇蹟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於青海玉樹州玉樹市結古鎮附近,地表破裂帶長約51km。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

地震過去十年間,成效最顯著的救災行動和重建工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玉樹速度”和“玉樹奇蹟”。其中科學決策原址重建、科學確定重建的抗震設防要求,是保證重建後新玉樹地震安全的前提和基礎。大家不禁會問,發生地震的原址還可以重建房屋?會不會再次陷入地震危機?聽聽專家怎麼說。

01原地重建,憑啥?

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迅速組織全國地震系統技術力量,第一時間趕赴玉樹地震災區開展應急救援、震害與損失調查、科學考察等,積極協助災區政府抗震救災,也為災後恢復重建奠定了紮實的地震安全科學基礎。

玉樹地震發生在汶川地震約兩年之後,恢復重建中借鑑了汶川地震成功經驗,在不到兩年的施工期內,全面完成了恢復重建主要任務。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副主任吳健表示,在這次地震中,結古鎮遭受嚴重破壞,地震烈度高達9度,地震地表破裂帶從城區南側通過,最大位錯量約為1.8m。結古鎮作為玉樹州和玉樹市兩級政府所在地,是區域中心城鎮,恢復重建中是否參考北川縣城模式進行異地重建成為首要問題。

作為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原北川縣城幾乎被地震夷為平地,可謂是損失慘重。由於北川受災嚴重,同時北川地處山地丘陵地帶,原縣城重建困難,經過多方考慮和研究,決定將原來北川相鄰縣部分適合建設的鄉鎮劃歸北川,然後建設北川新縣城。

那麼,玉樹破壞程度同樣如此嚴重,為何還是選擇原址重建?吳健介紹,在震害調查中發現,結古鎮城區房屋破壞全部由地面運動造成,其中倒塌或嚴重破壞的房屋、工程設施主要原因是未進行抗震設防或抗震設防措施不完備。

調查沒有發現場地液化、震陷等場地災害;地震地表破裂帶從城區南側山中穿過,未進入城市建成區;地震滑坡等地震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結古鎮西北河谷中,主要為山體基岩表層鬆散堆積物滑塌,僅造成局部公路路面破壞,與北川縣城在汶川地震中遭受的巨型山體滑坡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地震局根據上述科學考察和研究結果,提出了“原地重建、局部避讓”的原則。

02選址不過是個開始——

“原地重建確定後,如何科學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就成為最關鍵環節。”吳健說,結古鎮及周邊地區在2001年版《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上所處位置相當於基本烈度7度半,抗震設防烈度也應該按照基本烈度要求規劃。中國地震局早在2007年就啟動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編制工作,玉樹地震前已經基本確定編圖原則、技術方法和基本模型。

服務災後重建,分秒必爭,中國地震局要求新一代區劃圖編制委員會立即調整工作計劃,按照新的原則和方法開展玉樹周邊地區地震危險性分析、修訂恢復重建區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吳健介紹,震後一個月,中國地震局完成災區地震區劃圖的修訂,報送國家標準委後獲批,玉樹地震災區27個鄉鎮中6個鄉鎮抗震設防要求有所提高、21個鄉鎮(含結古鎮)保持不變。

除此之外,按照防震減災法“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的規定,中國地震局還提出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要求應當在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基礎上,峰值加速度提高一個分區取值。該建議最終被採納。

03玉樹地震教會我們什麼?

玉樹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較差,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不足。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地震災害嚴重,超過58%的大陸國土面積和將近55%的人口處於7度以上的地震高風險區,城市老舊房屋許多還沒有抗震除險加固,農村有近190億平米房屋還沒有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一些震級不高的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仍有發生。

吳健表示,玉樹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避讓地震活動斷層、合理確定抗震設防參數是科學合理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以風險為導向,科學規劃未來五年地震活動斷層探察、沉積層結構探測等地震危險源調查資源投入,保障各項國家戰略實施中的地震安全,建立滿足各類現代化工程規劃建設需求的地震危險性評估及區劃技術方法體系與標準體系,形成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地震區劃產品系列,為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