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通用“熊貓血”問世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

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 CRISPR- cas13 的策略——PAC-MAN(Prophylactic Antiviral CRISPR in huMAN cells,人類細胞中的預防性抗病毒 CRISPR),用於有效降解人肺上皮細胞中的 SARS-CoV-2 序列和活的甲型流感病毒(IAV)基因組,從而實現有效的病毒抑制。

通用“熊貓血”問世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通過細胞膜錨定分子在紅細胞表面構建三維凝膠網絡,實現了“通用熊貓血”的人工構建和安全輸血,首次成功地將工程化 RhD 陽性 RBC 成功地輸給 RhD 陰性受體(小鼠及兔)而無免疫原性。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銀河系邊界

英國科學家模擬了銀河系及其附近大型星系的暗物質暈,模型顯示,位於銀河系邊緣的小星系的視向速度會顯著下降。隨後的望遠鏡觀測發現,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 95 萬光年外出現了類似的速度下降的情況,從而推測這可能是銀河系的邊緣,即銀河系的直徑約為 190 萬光年。

世界最薄二維半導體材料

臺積電聯手臺灣交通大學成功研製出一種全球最薄、厚度只有 0.7 納米的基於氮化硼的超薄二維半導體絕緣材料,半導體制造企業可望借這種材料進一步開發出 2 納米甚至 1 納米制程的芯片。

受章魚啟發的軟體機器人

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借鑑傳統機器人技術的特性,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軟體機器人,可任意改變形狀,設計靈感源於章魚。機器人由柔軟織物材質的管道和滾筒模塊組合而成,管道里充滿空氣。使用者只需操控配套的小型發動機,就可讓機器人改變形狀。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通用“熊貓血”問世

人類基因多樣性的最全面分析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對世界各地 929 個人類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分析,提供了迄今為止人類基因多樣性的最全面的分析,揭示出了大量以前未被描述的人類遺傳變異,對人類的進化史提供了新見解,表明了人類的祖先在世界各地多樣化、遷移和混合的複雜過程。

新型量子中繼器發佈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佈新型量子中繼器,用一個可以捕獲、存儲和糾纏量子信息比特的原型量子節點來校正信號丟失。這項研究填補了通向實用量子互聯網的缺失環節,也是長距離量子網絡發展的重要一步。

機器學習鑑別早期肺癌患者

斯坦福大學優化了一種現有的評估循環腫瘤 DNA(ctDNA)的測序方法,將其結合改進後的一種機器學習方法。這一方法利用人工智能與優化的測序方法,可以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DNA(即液體活檢),未來將有助於增加高危人群的篩查率。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完整的人類細胞圖譜

浙大研究團隊通過對 50 多萬個單細胞的 RNA 測序,繪製出全球首張完整的人體單細胞基因表達及細胞類型圖譜。該圖譜跨越了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人體 8 大系統,有望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細胞的功能以及影響細胞活動的因素。

科學家用 CRISPR 剪切冠狀病毒基因組;通用“熊貓血”問世

亞納秒信息寫入速度的超快原型存儲器

中國科大李曉光團隊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具有亞納秒阻變的超快存儲器原型,可用於構建存算一體人工神經網絡。該原型存儲器信息寫入速度快至 600ps,即使在極端高溫(225℃)環境下仍能進行信息寫入,可實現高溫緊急情況備用。該存儲器還由於鐵電隧穿層中疇的可連續翻轉特性能實現電阻的連續調節,而且這一憶阻特性可用於構建超快的人工突觸器件。

管軼團隊:馬來亞穿山甲攜帶新冠相關病毒,但不足以證明是中間宿主

在最新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管軼研究團隊從走私到中國的少數穿山甲中,檢測到與新冠病毒具有較近親緣關係的冠狀病毒。他們分別來自3批的9只穿山甲中,檢測到了SARS-CoV-2的近緣冠狀病毒。這些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序列相似性約為85%~92%,不足以說明穿山甲是直接當前新冠病毒暴發的中間宿主。但研究結果也表明,穿山甲是除蝙蝠外冠狀病毒的第二個哺乳動物宿主,並將進一步研究穿山甲對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出現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