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原题目:麦海拾穗小札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眼下,歌词创作十分繁荣,如麦海起波浪,一眼望不到边。我在学习写作歌词的路上,随感随想,随手随记,如同拾麦穗的孩子,将捡来的麦穗放在篮子里。对我个人是点滴收获,对爱好歌词写作的朋友们,也许多少有点助益。故名,《麦海拾穗小札》。

一、风自民间来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我一直相信,风自民间来,高手在民间。胡适先生说,所有的花样都来自民间。许多历史资料记载,包括作家蒋子龙在文章中介绍,《东方红》这首家喻户晓的颂歌,其源头来自一首陕西情歌《白马调》,是一个小女子唱给情哥哥的。情哥哥在黄河滩上骑着一匹白马,小女子对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情:“骑白马,跑沙滩,你没有婆姨我没有汉。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孩哟,土里生来土里烂。”生生死死在一起,一种坚贞不屈的挚爱。列入世界优秀民歌的《龙船调》,她诞生于湖北利川市的柏杨坝,原来叫《种瓜调》,从正月唱到十月,后面还有一段副歌,很长,是民间集会时划彩莲船唱的。后来经过民歌手演唱、参加文艺会演和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修定,才成了现在的《龙船调》。《敖包相会》也是这样,是由蒙古族一首叫《韩秀英》的民歌改编的。我认为,我们现在提倡的接地气,就是要接这种民间文化之气,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词。

二、语言要规范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歌词创作中,要注意语言规范的问题。一是要按照汉语语法的要求,二是要用词搭配合理,三是要符合生活常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词写得非常美,既有画面感,又内含诗意。但我个人认为,“波浪宽”用得不够准确。一般常识是,波浪只有大和小的区别,没有宽和窄的区别,有宽波浪,是不是还有窄波浪呢?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其中的“一座座山川紧相连”,犯了数量词搭配不当的毛病,一座山,可以;一座川,怎么可以呢?我们平常都是说一条河、一道河,没说一座河的。

还有,《唱脸谱》的歌词中,有一句“美佳佳”,为了押韵,概念重复,逻辑不通,美就是佳,佳也是佳,反复且绕口。曾经有过一个业余词作者,写了一首香溪的歌词:“香溪的水悠悠,香溪的山悠悠,香溪的风光看不够。”她来请教我,我就告诉她,“悠悠”在这里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水悠悠、风悠悠、情悠悠都可以,唯独“山悠悠”不行。如果“山悠悠”了,很可能是发生地震,或者泥石流滑坡了。写歌词不能掉以轻心,每句话每个词都要反复琢磨,写准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三、方言土语很鲜活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提倡普通话,但是不能排斥方言土语,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将方言土语用在歌词、曲艺和戏剧中,既有地域文化的厚重感,又能产生新鲜感和陌生化。这样的歌词,亲切、鲜活,有神韵。山西梆子用的是山西方言,河南豫剧用的是河南方言,苏州评弹用的是吴侬软语;音乐文学大家任卫新先生在歌剧《二泉》中,将无锡方言写入唱段,赢得称赞。

我在歌词写作中,尝试过运用方言土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敲起琴鼓劲逮逮》,“劲逮逮”是鄂西地方话,表示劲鼓鼓、浑身是劲的意思,用在这首歌里,恰好表现了峡江汉子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本地人能懂,外地人也能理解,甚至在西藏、加拿大演出时都受到欢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劲逮逮”这个词也成为人们的口头语和流行语。又例如《嘎公和嘎嘎》,其中有很多方言土语,打牙祭,逮肥朒朒,哈格咂等等,并没有造成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很多人都听哭了,他们从中体验到了纯朴的亲情和人性的善良。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方言用活。

四、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歌词与诗的主要区别,诗贵含蓄,尽量写得委婉曲折一些,而歌词要明朗,别人一听就明白。诗的书面化语言多一些,而歌词强调口语化。因为,诗是用来读和想的,歌词与音乐结合,是用来听和唱的。所以,许多晦涩难懂的小众词语,应该有所避免,或者换成大众易于接受的词语。如缱绻、氤氲、邂逅、顸颟、潋滟、觊觎、徜徉、漫漶等等,唱出来别人会摸不着头脑。一首歌只有几分钟时间,还没听清就过去了,谁又来琢磨这个词的读音及其意义呢?如果把“缱绻”换成“缠绵”,把“邂逅”换成“相遇”,把“徜徉”换成“漫步”等等,是不是会更加易于接受呢?“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词就应该是明朗的天。这一点对于那些写流行歌曲的年轻人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把一些似懂非懂的词直接搬到歌曲中,以为时髦、新奇、炫耀学问,岂不知这样反而阻碍了歌曲的流行和传播。

五、多做减法少做加法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短小,是歌词的特点之一。一般歌曲八句十句,较长歌词也不过二三十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仅六句、七十多字。《洪湖水浪打浪》三段歌词十二句。我刚开始写歌词时,也写得很长,后来经别人提醒和长期练笔的结果,逐渐学会了多做减法少做加法。我写过一篇两千多字的散文《黛妹啊黛妹》,著名作曲家方石读了很喜欢,建议我把它改写成一首歌词。我依照原来散文的思路,写成了一首长达三十多句的歌词,原原本本交待黛妹的穷苦出身、艰难读书、勤奋写诗、不幸车祸去世的过程。连写四稿在方石老师那儿都未通过,他一再叮嘱我短些再短些,只要把黛妹的代表性诗作的四句话和对她的赞颂与怀念写出来就足够了。我于是做减法,第五稿终于通过了。《黛妹》歌词如下:“前天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放学回家,自己炒了一碗油盐饭,把它放在了妈妈的坟前。/这是黛妹的歌唱,带着油盐的清香,歌声飘到了山上,缠绕在妈妈身旁。/这是黛妹在歌唱,带着生命的渴望,歌声飘进了清江,流向好远的地方。/黛妹啊,一个生在穷人家的姑娘。黛妹啊,吃着油盐饭长大的姑娘。黛妹啊,一个长出了梦想的姑娘。黛妹啊,许多人还惦记着的姑娘。”三段十二句,跟“洪湖水”一样短小而富有诗的意味了。

六、选一个好角度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文艺创作的真理,对歌词创作来说犹为重要。在选材开掘的过程中,选一个好角度切入题材,就像一束光,它会照亮整个作品。人们常说晒太阳,但是没有人说晒月亮。写月亮的作品也很多,《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大多是从正面写月亮,从正面切入的。我写《晒月亮》,强化了一个“晒”字,让一群山里女人把月光当作阳光一样来“晒”,实际上是她们在夏天的晚上,沐浴着月光在小河边洗衣服、唱歌跳舞、约会情郎的生活场景。从“晒”这个角度切入,多少便有了些新意、有了点悬念。听众想了解,月亮怎么“晒”呢?“晒月亮”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它就具有了吸引力。这首歌词出来后,受到音乐人热捧。先后有北京作曲家晏敏敏、重庆作曲家向菊瑛、恩施作曲家刘启明、宜昌作曲家施兆淮、宜都作曲家陈刚等为之谱曲,并在《歌曲》杂志发表,有多名歌手演唱,广泛传播,好评如潮。我问这些作曲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喜欢这首歌词,他们回答几乎一致,《晒月亮》这个题目就新鲜,“晒”的角度好,容易把情绪“晒”出来。

七、比喻出新才灵动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歌词修辞手段中,比喻是经常运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老是重复一种比喻,就有陈词滥调之感。把女人比作花,“姑娘好像花一样”,能不能寻找一个更新鲜的比喻呢?“幸福生活比蜜甜”,能不能不用这个比喻再换一种更灵动的比喻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的歌词处女作《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水平如何暂且不说,但是在使用比喻上,我自己认为还是成功的。人们一般把金色的阳光比作万根金线,或者直接说万道金光,我在歌词第一段写了两句话:“哦嗬一声喊太阳,喊出了万把金唢呐”,把万道金光比喻成万把金唢呐,仿佛太阳一出来,就唱响了山里人的生活。这其中,还运用了诗歌的通感手段,把视觉转换成听觉。第二段又写了两句话:“哦嗬一声喊太阳,喊出来一个金娃娃”,把圆圆的太阳比作胖娃娃,既体现了山里女人的母爱,又展现了她们对新生活的憧憬。比喻出新才有新奇灵动的感觉,而感觉的来源就在生活之中,我们不是经常唱“跟着感觉走”吗?但愿你在感觉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比喻。

八、少年不知曲中意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歌曲成人化,是现在儿歌写作的一大通病。你们读那些词,完全是大人的口气,小孩子说出来的话,跟人民日报的社论一样,宏观大词,豪言壮语,这孩子也太成熟了。什么“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什么“家国情怀装在心里”,这些话本身都不错,但不是小孩子的语言,是公共话语、新闻话语,完全没有小孩子的童言和童趣了。这正是“少年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儿童歌曲要适合儿童的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和表达方式,不能用父母的思维代替儿童。我认为儿童歌曲最好多用小词。我曾经写过一首少儿歌曲《小小江豚好开心》,反映长江大保护的题材,不能说这首词写得有多么好,但至少是用孩子的视角和口吻表现出来的。经青年作曲家毛成东谱曲后,很多中小学生争相传唱,而且还在省级和国家级平台上得到推广。歌词如下:“太阳出来亮晶晶,我到江边看风景。江水静静流,两岸山青青,花儿红艳艳,草儿绿茵茵。快看快看快快看,小小江豚好开心。/小小江豚像将军,摇头摆尾把江巡。哗啦一声响,昂头跳出水,亲了蓝蓝的天,亲了白白的云。太阳对它眨眼睛,它张开嘴巴笑盈盈。/小小江豚好开心,游来游去唱不停。游回老家看亲戚,歌儿唱给长江听。”青岛路小学副校长李妮说:这首歌既传达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正能量,又展示了孩子们充满天真可爱、童心童趣的独特视角。

作者简介:


知名作曲家的创作心得:写歌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甘茂华,土家族,知名散文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术委员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著作15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散文集代表作有《鄂西风情录》《三峡人手记》《这方水土》《穿越巴山楚水》等。歌曲代表作有《山里的女人喊太阳》《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清江画廊土家妹》《敲起琴鼓劲逮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