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讀書山

文宗讀書山讀書山原名系舟山,因一代文宗元好問幼年曾在此讀書,由趙秉文(金朝人)一首詩更名為讀書山。趙秉文系金代文壇領袖,他對元好問十分賞識和推崇,在誦讀遺山《家山歸夢圖》中便即物起興,思緒奔湧,吟詩道:"山頭佛屋五三間,山勢相連石嶺關。名字不經從我改,便稱元子讀書山”,因此係舟山改為讀書山。讀書山山勢矗然挺拔,峻峭雄偉,由東北伸向西南,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1559米。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稱“東巖夜月”為忻州古八景之一。這裡溪澗縈迴,巖壑幽邃,古木清泉,山青水秀,為忻州之名勝。相傳,古時候,每逢農曆十四、十五清朗的夜晚,站在城內縣衙大堂門口,向東南讀書山的福田寺眺望,便可以分明地看見一輪皎潔的月亮在那裡閃爍,它比天上的月亮還要大,還要圓。這是怎麼回事呢?它是元好問幼年時在福田寺讀書所畫。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是金元之際的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文化活動家,歷史學家,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享譽“一代文宗”。元好問出生在系舟山腳下的韓巖村,從小就非常好學,4歲從王氏學誦詩,步入書香文海。隨父元德明前往福田寺讀書時,天天總要學習至夜闌人靜的時刻。有年夏天,天氣十分燥熱,憋得令人難受。一天,元好問打開窗戶讀書,一隻紅肚子馬蜂,嗡嗡地飛了進來,在元好問頭上不停地盤旋打轉,頡頏衝翻,搖曳作響,因為影響潛心靜讀,元好問便不耐煩地把蜂打死,扔在了筆筒之中。接連數晚,如此這般處置紅肚子馬蜂於筆筒後,仍然有-只馬蜂照例鑽了進來,繞著元好問飛來飛去,總不離開,似有執意。到頭來元好問還是把它 打死,扔進筒裡。久而久之,死了的紅肚子馬蜂積少成多,裝滿了筆筒。就在這天晚上,元好問吹滅蠟燭,躺在床上默想詩句,忽見桌上的筆筒裡閃射著金黃色的亮光,照得周圍如伺白晝。元好問驚奇了,忙將筆筒裡的馬蜂都倒了出來,仔細端詳,無論是早死的還是遲死的,也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一隻也沒有乾枯了,而且一隻只都是金黃金黃特別好看,使人目炫。於是,元好問就把紅肚馬蜂一隻一隻地掐去頭部,留下肚子,集中到一個大碗裡,搗成糊漿,又摻了水,在福田寺後殿面對縣衙門的雪白牆壁上,畫了一個圓圓的月亮。當天空那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它也放射出金燦燦的耀眼光芒,一個月亮在高空,一個月亮在牆上,兩個月亮一上一下,爭輝鬥豔,競相媲美,像兩顆璀璨熠熠的星星,所以,每月十四、五的晚上,天氣晴朗時,人們站在縣衙門的大堂口,便可望見又一個新月掛於系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