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读书山

文宗读书山读书山原名系舟山,因一代文宗元好问幼年曾在此读书,由赵秉文(金朝人)一首诗更名为读书山。赵秉文系金代文坛领袖,他对元好问十分赏识和推崇,在诵读遗山《家山归梦图》中便即物起兴,思绪奔涌,吟诗道:"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因此系舟山改为读书山。读书山山势矗然挺拔,峻峭雄伟,由东北伸向西南,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1559米。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称“东岩夜月”为忻州古八景之一。这里溪涧萦回,岩壑幽邃,古木清泉,山青水秀,为忻州之名胜。相传,古时候,每逢农历十四、十五清朗的夜晚,站在城内县衙大堂门口,向东南读书山的福田寺眺望,便可以分明地看见一轮皎洁的月亮在那里闪烁,它比天上的月亮还要大,还要圆。这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元好问幼年时在福田寺读书所画。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金元之际的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文化活动家,历史学家,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享誉“一代文宗”。元好问出生在系舟山脚下的韩岩村,从小就非常好学,4岁从王氏学诵诗,步入书香文海。随父元德明前往福田寺读书时,天天总要学习至夜阑人静的时刻。有年夏天,天气十分燥热,憋得令人难受。一天,元好问打开窗户读书,一只红肚子马蜂,嗡嗡地飞了进来,在元好问头上不停地盘旋打转,颉颃冲翻,摇曳作响,因为影响潜心静读,元好问便不耐烦地把蜂打死,扔在了笔筒之中。接连数晚,如此这般处置红肚子马蜂于笔筒后,仍然有-只马蜂照例钻了进来,绕着元好问飞来飞去,总不离开,似有执意。到头来元好问还是把它 打死,扔进筒里。久而久之,死了的红肚子马蜂积少成多,装满了笔筒。就在这天晚上,元好问吹灭蜡烛,躺在床上默想诗句,忽见桌上的笔筒里闪射着金黄色的亮光,照得周围如伺白昼。元好问惊奇了,忙将笔筒里的马蜂都倒了出来,仔细端详,无论是早死的还是迟死的,也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一只也没有干枯了,而且一只只都是金黄金黄特别好看,使人目炫。于是,元好问就把红肚马蜂一只一只地掐去头部,留下肚子,集中到一个大碗里,捣成糊浆,又掺了水,在福田寺后殿面对县衙门的雪白墙壁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当天空那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它也放射出金灿灿的耀眼光芒,一个月亮在高空,一个月亮在墙上,两个月亮一上一下,争辉斗艳,竞相媲美,像两颗璀璨熠熠的星星,所以,每月十四、五的晚上,天气晴朗时,人们站在县衙门的大堂口,便可望见又一个新月挂于系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