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大人在評價兒童畫的時候,總是以"畫得像不像"作為評判的第一標準。

"你這畫的不太像啊!"

"你畫的很好,和原畫一模一樣!"

我之所以想要談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孩子的美術課作業要求孩子畫一個"我夢想的世界"。

當時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團亂糊的畫中央的一坨圓形的東西,當我問孩子這是什麼時,他回答我:"媽媽,這是城堡。"

我當時哭笑不得,在網上找了一個城堡的簡筆畫給孩子看,讓孩子照著上面畫,沒想到孩子卻和我說:"媽媽,我就不能給上面畫的不一樣嗎?"看著孩子天真又委屈的眼神,我突然感覺自己也不經意間犯了一個錯誤。

我生活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藝術啟蒙,但是仍然會不小心踩進誤區。相信生活中一定也有家長面對"孩子畫得像才是好"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繪畫的藝術。

孩子畫得像≠畫得好

畢加索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而在生活中我們用"像與不像"來評價孩子的畫,其實是在慢慢摧毀孩子的藝術家靈性。

我看到有很火的公眾號裡文章說"孩子畫得像不等於畫得好,難道畫得不像才是好?"可能這也是很多家長的疑惑。但是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走出一個誤區:用像與不像來評判孩子的畫作。

當你用"像與不像"來評價時,不管是"畫得像等於畫得好"還是"畫得不像就等於畫得好",都是在"踩雷"。

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兒童時期孩子的繪畫有獨特的特點,看上去可能在亂塗亂畫,但這時候孩子開始認識世界、探索世界、表達情感情緒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在這上面,繪畫其實反映了孩子對周遭世界的認知程度。

繪畫對孩子來說,不是未來謀生的工具,不是技能,不是拿來炫耀的才能,也不是學習,而是將內在情緒表達成外部語言的橋樑,是心靈的說話的思維語言的表達。

當孩子的語言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時,繪畫是真正能表達孩子內心真實感受的。

我們常常會逛美術館和一些特定主題的孩子繪畫展覽,有很多同事朋友對我說,他們根本看不懂上面畫的是什麼,根本不是因為臨摹名畫而受到追捧的兒童畫,我們應該明白,兒童畫從來不是以"畫得像"而"出圈"的。

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繪畫就像孩子大運動發展一樣,有的孩子爬的早,有的孩子走的早,所以不用去攀比,藝術成長也是豐富多樣的,我們需要擔心的不是孩子是否畫得像,而是是否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畫畫?

如果我們還在糾結於要不要讓孩子臨摹那些名畫,我們首先要思考: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畫畫,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鼓勵孩子塗鴉繪畫?

我們會發現很多明星孩子都在學畫畫:趙薇、陸毅、田亮、伊能靜、孫儷鄧超、甄子丹、徐崢、郭濤、李湘等大量明星的孩子都在學畫畫,這是為什麼?肯定不是因為"別人的孩子都學"這麼簡單。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既然有錢有精力,一定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幫助孩子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觀察力和專注力,能培養自信的氣質等等。

不僅如此,我們會發現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少兒美術發展。

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田亮女兒cindy

1.觀察能力的提高

孩子自己隨心所欲的畫作一定是反映生活的,當我們看著孩子糊成一團的塗鴉和自己炫耀的時候,不要一臉嫌棄的表情,也不要擔心孩子藝術天賦太差,甚至責罵孩子亂塗亂畫。

雖然孩子可能畫的形狀有些離譜,線條也彎彎曲曲,但我們如果自己詢問和觀察,會發生生活中我們可能根本不會去看一眼的事物,在孩子的塗鴉世界裡確實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和角色出現,我們會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2.想象力的提高

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看懂孩子的繪畫?

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因為就像畢加索說的,我們有些可能從小就學了好幾年繪畫, 畫的非常好,但是長大後很難再保持童年的靈性了。

我們跟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別,長大的我們會發現世界更加真實殘酷,但孩子的心性卻仍然處於美好單純的狀態,所以他們會將蛾子看做蝴蝶,將淋雨當做樂趣。

在他們的繪畫世界裡,花兒眯著眼睛笑、小草長大嘴巴、鳥兒可以在水裡游泳……這些"怪誕"的場面,卻是想象力最好的表現。

3.情緒的表達和宣洩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指出:"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

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在治療病人的時候,會先讓他們畫一幅畫,再從中瞭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在兒童心理學裡也有這一項,通過對孩子的繪畫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緒、心理疾病根源。

在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成熟時,塗鴉就成了他們表達內心世界和宣洩情感的最佳工具,透過孩子的繪畫,我們其實是在探尋孩子的心靈。

沉浸式繪畫,才是孩子真正的藝術啟蒙

說了這麼多,我們不能犯讓孩子"畫得像"的大忌,但仍然需要引導孩子,讓孩子"沉浸式繪畫",才能讓孩子享受藝術。

畢竟孩子日常的隨手塗鴉和塗塗畫畫並不能讓孩子真正感知藝術,最多隻是表達情感,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了。

1..帶孩子到感受生活藝術的薰陶

在有些藝術學校裡,他們會在下雨天的時候將課堂搬到美術館裡,而在晴天則選擇戶外寫生。

館中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到美術館裡,準備好日常的紙和筆,就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觀察作品,畫畫……我們就不需要再打擾他們。

戶外寫生則更能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就是取材於生活。

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比起憋在家裡苦思冥想,孩子更能沉浸在繪畫的世界裡,微風的吹拂、小鳥的鳴叫、陽光的照耀下,孩子身臨其境,更容易沉浸在繪畫的世界裡。

孩子畫得像就是好?用“沉浸式繪畫”,讓孩子更享受藝術

寫生活動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和感受生活,認識生活的美,通過短暫的寫生,你會發現孩子的繪畫充滿獨特的色彩,這在於孩子開始學會了觀察和概括生活的美。

2.給孩子看一些繪畫集

什麼畫都可以,兒童畫、油畫、水彩畫、素描等等,買幾本繪畫集在孩子休息的空隙或者睡覺前可以給孩子翻閱,讓孩子體會到繪畫的多樣性,同時這種讓孩子感知藝術的方式也是啟迪孩子的方式。

總而言之,藝術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雖然知道孩子會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會喪失兒童時期那種獨特的視角,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畢加索,但是我們如果再看到孩子的畫,至少不要隨便對他們說:你畫得不像。

像與不像從來都不會成為評判孩子繪畫的第一標準,讓孩子感知藝術,才是最好的啟蒙。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