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雞娃教育”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 “給孩子打雞血”,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


為什麼所有的家長最後都會選擇雞娃?


雞娃大軍中,一週給孩子上四五個培訓班皆是常態,付出了金錢和接送時間,很多媽媽會陪著孩子來回奔波,鑽研學習。對於“雞娃”們來說,每天除了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這幾乎是對他們最好的寫照。大家似乎覺得只有這樣才能不落後於他人,贏在起跑線上。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培訓機構教室外的家長

前陣子,小編看到一篇報道,上海一個媽媽張女士被自己兒子同學的母親金某以幫忙擇校為名,騙走了“公關費”7萬元。

在平時閒聊中,金某得知張女士正在為兒子小升初擇校發愁,便告知其表妹在重點中學任教,可以幫助孩子“走後門”到該校就讀,但需要“通關費”。在金某表示事情基本“敲定”的第二天,張女士便將7萬元現金交給金某。

隨著開學日期臨近,入學通知書卻遲遲沒有收到,張女士又多次聯繫金某,卻被以各理由搪塞。直到開學,都未見到金某口中的表妹黃小姐,而孩子的升學也因此受到了影響。最終,發現自己受騙的張女士選擇了報警。

經調查,金某表妹黃小姐確實是此中學教師,但金某從未與其提過張女士兒子入學的事情,更未收到任何“公關費”。到案後,金某如實供述自己捏造事實託關係辦理入學,騙取張女士7萬元錢款的犯罪事實。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圖:犯罪嫌疑人金某被抓獲 普陀公安分局供圖

為什麼家長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將孩子送進名校呢?


在很多家長看來,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就像重點初中、重點高中的入學名額是有限的一樣,要想享受到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學習成績好只是一項最基本的“敲門磚”,要想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脫穎而出,還必須具備各種“加分項”,也就是各種藝術特長,包括彈琴、唱歌、跳舞、畫畫、主持等等。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接受最好的教育。“雞娃”輩出的時代,既源於家長對教育的一種焦慮,也源於對未來社會競爭的一種焦慮。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從心理學分析,家長無法消減的焦慮,以及因此引發的上述行為,主要源於三種心理狀態。首先是向上的社會比較。父母急切希望通過與優秀孩子的比較,能夠激勵自家孩子,給孩子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如果用作比較尺度的參照標準不切實際,不僅正面功效會失效,還會影響到幸福感、情緒及認知。


其次是不安全感。去年國內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於工作的不安全感,比世界平均值高出20%。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以後面對激烈競爭時處於弱勢,但在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時期不斷地強調這種不安全感,往往只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甚至會讓他們把這個理念傳遞給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逐漸發展成“中國特色的生存危機感”。


最後是從眾心理。父母在對孩子缺乏準確認知時,很容易盲目從眾,同時,他們也擔心做出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決定會面臨壓力。所以,即便有家長對自家孩子有全面的瞭解,也可能迫於外界壓力而服從大多數,從而減少因自己選擇失敗帶來的愧疚感。這一點在中國家長競相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上,體現得極為明顯。他們有些是不知孩子擅長什麼、適合什麼,有些就算知道,也因為害怕被“別人的孩子”落下而選擇從眾。


所以當家長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藝術培訓班的時候,往往容易從自己的經驗或主觀意願出發,而無視孩子的興趣、特長、天賦等等因素。這樣一來,很多孩子要麼在父母的要求下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課程,然後應付了事,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要麼就是什麼都會一些,但什麼都學的不精,最終成了“特長不長”。很顯然,這種違背了教育和孩子成長規律的學習和培訓方式,往得不到家長們想要的結果,而且中國家長內心的焦慮,在日常中通過言行感染到孩子,並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如何從根源上消除這種不良心態?

家長可以借鑑積極心理學中的“欣賞式探詢”模式,與以問題解決為目的的溝通方式不同,欣賞式探詢在激發個人的熱情和天賦。這是一個能夠產生強大正能量,激發內在動力的工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或許能有不錯的效果。

“欣賞式探詢”模式有四個關鍵的流程,稱為4D循環。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發現自我優勢(Discovery),家長需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獨有的氣質特點和潛在優勢有一個清晰認知,並承認和接受它。

樹立長遠夢想(Dream),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根據孩子的特質,量身定製出成長髮展規劃,對症下藥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設定階段目標(Design),家長需要將長遠目標分設為可實現的短期計劃,要鼓勵孩子跟過去的自己對比,而不是跟同齡人作橫向的比較。

積極持續實現(Destiny),保持樂觀,採取積極行動,家長可以把注意力從孩子的不足轉移到已經取得的成就上,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這種正面反饋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主學習動力。

前陣子很多關於在家上網課,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靜下心來好好上課不再沉迷手機遊戲,每天與孩子鬥智鬥勇的事蹟。是否應該讓孩子用手機?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重點應該是如何讓孩子正確的使用手機,家長群裡有一個家長的做法小編覺得可以借鑑:

“孩子寒假被無限延長,每天玩手機成了習慣。上著網課,心卻都在遊戲上了,老師講了什麼一問三不知。”這位家長吐槽道。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一開始我一氣之下直接沒收了孩子的手機,甚至下了禁令,誰都不許給他手機玩,但是家裡人禁不起孩子的軟磨硬泡最後還是會妥協。後來有一天我拉著他坐下來好好聊了一下,發現孩子其實沉迷遊戲只是因為太無聊了,覺得遊戲很好玩。”於是這位家長跟孩子協商,給孩子手機下載了格雷盒子APP,設置每天只能玩一個小時的遊戲,一個小時之後就無法再使用遊戲軟件,並且增加2小時的親子時間,孩子寫完作業之後跟家長一起玩一些智力開發小遊戲,例如一起畫畫、玩魔方、拼拼圖、做數獨......為了增加樂趣,還準備了各種獲勝獎勵。孩子逐漸喜歡每天跟父母的小互動,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沉迷遊戲。

為讓孩子進名校,一家長被騙7萬元!“雞娃”教育背後家長的焦慮

孩子愛玩是天性,當他們說不願意寫作業要玩手機時,家長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也不能縱容孩子任意去玩。這時候家長需要及時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從實際解決孩子的根本問題。


家長可以藉助科技產品協助自己管教孩子,但最重要的還是家長跟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互動。

格雷姐姐理解家長的教育焦慮,以及對孩子未來的競爭焦慮、生存焦慮,但是一定不要忽視了教育和成長規律。與其在焦慮中投入過多的無效努力,倒不如試著把焦慮的心放下,儘可能用欣賞的眼光提供鼓勵和支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軌跡要走,家長適當的給他們一些引導,把一些選擇權留給他們未嘗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