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前些天,有個媽媽微信上找我聊天,說清晰地聽到四歲半兒子說出“你個臭屁蟲”,把她嚇得不輕。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媽媽帶兒子到樓下廣場玩滑梯,這個時候有個兩歲左右的小朋友打了他一下,兒子非常生氣,對著人家大喊道:“你個臭屁蟲,不要碰我。”小朋友被嚇得哇哇大哭。

這可把媽媽給嚇壞了,趕緊給小朋友的媽媽道歉,並把孩子帶回了家。細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最近兒子到小區樓下玩,跟其他小朋友學的,把“臭屁蟲”這幾個字給掛在了嘴邊,時不時就蹦出來,而且還越糾正,他說得越起勁,這可把媽媽給愁壞了:“這麼小就會了說髒話,而且還糾正不了,這可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也很困惑:我們家裡並沒有人說髒話呀,他到底是從哪裡學來的,為什麼會把髒話掛在嘴邊呢?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01

孩子“說髒話”,可能只是到了“汙言穢語期”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個體性心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5個階段: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2歲以後)。

他認為孩子在進入性器期後會對自己的生殖器格外感興趣,喜歡撫摸或者顯示生殖器以及性幻想。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對“屎尿屁”這樣的汙言穢語有極大的興趣,而且會經常掛在嘴邊,所以,3到6歲的孩子“出口成髒”,很可能只是進入了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汙言穢語期”(也被成為“詛咒敏感期”)。

可見,孩子之所以喜歡說髒話,並不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大事,可能只是到了“汙言穢語期”,很多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語言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他發現自己某些的言詞會與他人產生“共鳴”。尤其是在同齡人之間,身邊的小朋友好像都和自己一樣,自己不說還會覺得“不合群”。

除此之外,在這個階段,孩子還會發現自己的某些話會與其他人產生“共鳴”,他會觀察,自己說出來的某些話,會引起其他人的強烈反應。比如說,當孩子第一次說出出格的話時,家長會生氣,一向溫和的媽媽甚至會發脾氣,這對他說是新奇的,也是非常有趣的。所以,這個時候,他可能會可以去重複這些“汙言穢語”。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02

“汙言穢語”兩類型以及成因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水平,我們可以將孩子的髒話分為兩種:

1.模仿性髒話

2.有意識的髒話

那這兩種髒話類型的成因都是什麼呢?

1.模仿性髒話,只是因為“本我”善於觀察和學習

心理學家艾普教授說:

如同水中的魚群群居群嬉一樣,孩子們會時時參照周圍的人們,互相觀察、互相模仿。

年幼的孩子往往沒有特別明確是是非觀,別人說罵人的話,他可能只是感覺很好玩,也跟著一起說,這是很多孩子說髒話的普遍心理。對孩子而言,很多言詞都是他在生活中無意識習得的,可能他並不知道這些詞具體是什麼意思,能不能有用,他是完全不知道的。

在綜藝《閃亮的爸爸》中就有類似的片段,小朋友蛋蛋三番五次對著明星爸爸潘瑋柏說髒話,潘瑋柏嚴肅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孩子大哭著說:“因為平常爸爸媽媽就這樣,我是跟媽媽學的。”

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也曾說過:

孩子說髒話,其實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當時對於小孩子來說,沒有什麼作為禁忌語的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才會逐漸瞭解到這些話犯了社會禁忌。

換句話說,孩子說髒話可能是因為他身處的環境中充斥著這樣形形色色的髒話,而孩子並不知道這些話是被禁止的,是觸犯社會禁忌的,對他而言,可能只是他對語言的學習和探索。3到6歲是孩子語言學習關鍵期,孩子會非常願意去學習新鮮詞彙並嘗試應用。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2.有意識的髒話,可能只是“禁果效應”在作祟

張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道: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就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於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可見,孩子第一次“說髒話” ,家長的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有的家長在聽到孩子的髒話時,會哈哈大笑,這會讓孩子覺得髒話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說髒話的行為得到了鼓勵和肯定,孩子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甚至會養成“出口成髒”的習慣。

還有一個更常見的反應就是打罵、呵止,父母對孩子說髒話是非常敏感的,一聽到就反應激烈,大聲呵止甚至打罵孩子。這樣的打罵只會更加刺激他,即使孩子當時在父母的“淫威”下閉嘴了,但是在孩子心裡卻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疤。

這就像“禁果效應”所說的: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父母在孩子說髒話時,反應越是激烈,越容易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這反而會使孩子對“髒話”更感興趣,更願意說。當他發現“髒話”能讓平時溫和的媽媽大發雷霆,他會覺得有趣,新鮮,反而會讓他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

同事就曾說過,有段時間,他兒子就非常喜歡“說髒話”,動不動就是“臭媽媽”、“媽媽是笨蛋”、“混蛋”,剛開始同事聽到這些話時,是非常生氣的,不僅大聲呵斥,更是動了手。但是,這並沒有讓孩子停止“說髒話”,反而愈演愈烈。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那麼,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從“出口成髒”變成“出口成章”呢?

03

巧用“環境隔離法”和“行為矯正法”,助力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上文中,我們分析了孩子“說髒話”的原因,這裡我們將從“環境”和“行為”2方面為大家提供2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助你引導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第一,“環境隔離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心理學上有一個“安泰效應”: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大力神,他的名字叫安泰。安泰力大無窮,無往不勝,所有的神都打不敗他。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安泰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裡汲取無窮無盡的力量。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便誘使他離開地面,在空中殺死了他。

從“安泰效應”中就能看出任何事物都有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安泰的能力來源於大地母親,當他脫離母親後便失去了力量來源而喪失優勢。同理,對孩子“說髒話”而言,如果孩子失去了說髒話的環境,切斷孩子的髒話來源,那麼很可能他說髒話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環境隔離法”。那具體怎麼做呢?

1.父母以身作則,淨化周圍的語言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作為父母,我們首先應該以身作則,杜絕“髒話”。對孩子而言,3到6歲是語言關鍵期,語言能力發展迅速,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所以說,父母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好的示範作用。如果他的周圍充斥著各種汙言穢語,那孩子“出口成髒”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淨化孩子周圍的語言還款,讓他聽不到也學不到髒話,自然也就不可能學會“說髒話”。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2.冷處理,讓孩子喪失“說髒話”的興趣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

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會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當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

所以,當孩子“說髒話”時,大人一定要冷靜,不要著急,也不要避諱,要學會冷處理。當他發現,沒有人在意和回應他時,他就看不到語言所產生的作用,得不到樂趣,他自然不會說了。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3. 用“好話”去回應孩子,使孩子學會正確使用語言

當父母發現孩子這樣的“汙言穢語”時,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與孩子過於計較,除了冷處理以外可以嘗試採“好話”(文明語言、良好的語言)去回應。

上週跟孩子吵架生氣時,兒子脫口而出“臭媽媽”,我當時就故意去抱他,“你問問,媽媽很香,和你一樣,是香媽媽。”兒子被我逗笑了。

這樣刻意採用良好的語言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可能就會學會新的、文明的詞語。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第二,"行為矯正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認知行為矯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種主要以理性行為為手段的心理治療法。這是一個自我指導的治療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認知的一種形式,重點在於 改變當事人的自我暗示 (self-verbalizations)。

認知行為矯正技術強調要從這三個角度下手:1、打破行為的刻板定勢;2、注意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力;3、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行為。那應用到矯正孩子的“說髒話”的行為,也就是應該強調“輕行為、重感受”,那具體怎麼做呢?

1.正確看待孩子“說髒話”的行為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在講到孩子的“汙言穢語期”時是這樣說的:

當他們接觸到一些髒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語後,喜歡不分場合地胡亂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不過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就又會恢復正常。

既然這個階段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經歷的階段,父母首先應該正確的認識這個行為,不要過分地上綱上線,一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籤、定性。而是應該首先去尋找髒話源頭。儘可能地去阻隔這個源頭,減少孩子接觸到髒話、模仿髒話的機會,從而有效地避免“出口成髒”。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2.幫助孩子瞭解行為背後的需求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一書中說到:

行為矯正法認為,一種行為之所以能保留下來,一定是孩子通過這種行為獲得了好處,滿足了自己的某個需求。

就像文章一開頭講到的那個案例,當孩子感覺到受到了侵犯,通過說髒話可以表達的憤怒,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自我防護能力,是維護權益的正當需求。所以,我們要想矯正孩子說髒話的行為,首先要幫助孩子找到另外一種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正確的方法來代替“說髒話”。

還拿開頭那個事例來說,孩子是因為被小朋友打了一下,感覺受到了傷害,而用髒話來反擊。那我們就可以跟他這樣說:你罵小朋友的是因為不想他再打你,對嗎?我也看到了那個小朋友被嚇哭了呢,但是他是因為害怕你說的髒話內容嗎?顯然不是,他怕的是你憤怒的情緒力量。但是媽媽覺得,你在維護自己的權益時表現得很勇敢,但是,罵人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他你很生氣,如果他繼續,你會打回去,下次你試試,這樣是不是也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呢?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3.及時溝通,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

麻省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TimothyJay曾說過: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他們通過極端行為來表達情緒,打人、咬人、踢門等等。這時如果我們去觀察他們,就會發現和動物發脾氣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孩子“說髒話”可能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情緒,他們想通過說髒話來體現自己的力量,更多的是想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

有一天兒子不小心砸到我的額頭,我大聲批評他,兒子大喊“臭媽媽”,他只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他委屈和不滿。如果這個時候,我去過分在意孩子的這句話,而不是去理解他這樣表達是因為我嚴厲的語氣讓他覺得委屈,兒子覺得他並不是故意的,而我的反應過於激烈。

因此,當我以幽默的方式逗樂兒子後,也及時跟他溝通,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告訴他:說髒話不好,媽媽覺得很傷心。你覺得委屈,可以向媽媽據理力爭,而不是用髒話表達。

幼兒是很難意識到自己情緒和行為的不當之處的,更是不懂得如何表達,這就需要父母在問題發生時,及時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並教會他在遇到類似事件時發洩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孩子“出口成髒”?只需2招,教你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04

寫在最後

孩子“出口成髒”並不是天性如此,可能只是到了“汙言穢語期”。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必然要經歷的人生階段。作為父母,我們更多的不應該反應過激,而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源,並以身作則,淨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做好示範作用。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要嘗試透過孩子行為看到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採用正確和恰當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