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中小企業應在五個方面未雨綢繆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要求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同時,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


疫後中小企業應在五個方面未雨綢繆


擴大國內需求,釋放消費潛力

“當前,我國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並積極向好,人員流動限制不斷寬鬆並取消,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我國企業不斷實現復工復產。尤其是隨著4月8日零時武漢正式‘解封’,全國範圍內的企業復工、員工返工已經沒有障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英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面對疫情,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低,遭遇到嚴峻挑戰,尤其是中小企業廣泛分佈的零售批發、交通運輸、住宿餐飲、電影娛樂、文化旅遊、建築施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等行業,經營活動長時間停擺,營業收入銳減,受到的衝擊最大,有些企業甚至面臨倒閉破產的困境。

4月17日的政治局會議要求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加快落實各項政策,推進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

記者瞭解到,中小企業長期以來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擾,運營資金緊缺。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這次疫情突發,許多中小企業措手不及,現金流面臨枯竭。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以增量、降價、提質、擴面等為抓手,儘快紓緩中小企業資金困境。

應該看到,在我國基本控制住疫情的同時,全球疫情卻愈演愈烈,形勢不容樂觀。為了控制疫情,各個國家間除必要的人員往來及抗疫物資外,其他的都加以限制。好多企業都感嘆,雖然復工,但是訂單尤其是國外的訂單大幅減少,復工和不復工區別不大,甚至還不如不復工。

“國外疫情暴發對國內企業造成的影響一方面需求層面的訂單減少,另一方面就是供給層面部分關鍵元器件供應波動、成本上漲,甚至是中斷。”許英傑強調。

在五個方面未雨綢繆

4月17日的政治局會議為此指出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釋放消費潛力,做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

應該看到,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帶來了商業模式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導致中小企業原來在流通中介、交易服務、信息收集等領域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受到挑戰,企業經營價值被不斷削弱,很多中小企業靠“本地服務”的成本和效率優勢苦苦支撐。

疫情過後,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應該在哪些方面未雨綢繆?

在許英傑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是重大危機事件,疫情過後,廣大中小企業可針對重大危機事件做好預案、未雨綢繆。具體應在以下五個方面加以著手。

第一,留足適當現金儲備。重大危機事件導致中小企業率先出現現金流危機、資金鍊斷裂風險,中小企業可針對可能的現金流中斷儲備適當現金。

第二,推動市場多元化。尤其是對於外貿中小企業而言,在國外要主動開拓不同地區和國家市場,避免對單一國家和地區的依賴;要堅持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並重,在積極開拓國外市場的同時,也要兼顧國內市場開拓。

第三,做好關鍵元器件的供給多元化。對於對關鍵元器件具有較高依賴的中小企業,要未雨綢繆,多元化關鍵元器件供給,避免重大危機事件發生之後,關鍵元器件的供給中斷。

第四,積極參與國內產業鏈打造,配合關鍵元器件國內供應商搞好科技攻關,助力關鍵元器件國產化。

第五,積極參與各種針對生產運營風險的保險,做好重大危機事件發生時的風險防範,最大程度分散風險,提升自身抵禦重大危機事件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