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福州城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城市,城市裡水網密佈,有100多條縱橫交錯的內河。臺江區瀕臨福州的母親河閩江,自古以來就是東南沿海商貿的主要集散地。

在臺江鬧市區裡隱藏著一座百年曆史的石橋。這座石橋的開頭也不小,曾經是商賈雲集之地,也見證了福州海絲之路的光輝歲月。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河口萬壽橋又稱小萬壽橋,就在萬壽路上。石橋藏匿在榕樹之中,被鬱鬱蔥蔥的綠色所包圍。福州也被稱為榕城,榕樹在福州城可謂是隨處可見,很多榕樹的年齡都非常大。

橋頭兩端各有一棵大榕樹,樹蔭遮蓋橋面,據說這兩棵大榕樹是建橋時種植的。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在古時候,這裡被叫做“河渡口”是舊時福州的要道。在沒有建橋之前,來往的行人商貨都是靠著小舟來擺渡,就連古時候琉球王國使臣的貢船,也是先停泊在“河口渡”然後才引渡登上陸地。

清康熙七年時候,鼓山僧人成源和當地的柯應採為方便出行,贊助白銀200餘兩建造石橋,為對抱病造橋的成源和尚表示祝福,人們便把此橋取名為萬壽橋。為了與閩江上的另一個萬壽橋(就是現在閩江上的解放大橋)區分,就叫小萬壽橋。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橋全長34.9米.寬約3 米,以松石為基、建4墩,除靠岸兩墩,中間兩橋墩皆呈船狀,兩頭作三角分水尖型,以減輕長年急流衝擊。

橋面平鋪12條石樑,是利用退潮水淺時砌基壘石,漲潮時以水的浮力將載於船中千斤石樑架上石墩。橋面有望柱、欄板,橋兩端各有石獅子兩隻。西首兩塊欄板雕有荷花、卷草圖案,都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

閩江支流上百年曆史的萬壽橋,曾經商賈雲集,如今卻落到人跡罕至

清康熙九年,鼓山湧泉寺道霈方丈寫的《河口萬壽橋記》石碑,紀述了建橋始末和捐資人姓名,現在石碑已移藏於山石碑廊。

河口萬壽橋見證了福州海絲之路和中琉友好往來,如今萬壽橋已經成為市級保護文物,他見證了福州發展的古往今來,也凝聚著閩人情懷,承載著百年過往歷史,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