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沈氏堂号及宗祠

兴化沈氏堂号及宗祠

作者:沈培林

我的老家江苏兴化市张郭镇黄尤村,是苏中里下河水乡的一个普通小乡村,全村人口1000多,却找不到一个姓黄的、姓尤的,大半庄都姓沈。据考证我们的先祖是明朝“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移民过来的,与苏州周庄的大财主沈万山同出一宗。沈姓迁徙至黄尤庄之后不知何故分成了两支,分立两个宗祠:一为凌云堂,另一为诗範堂。

兴化沈氏堂号及宗祠

我家即是沈氏的“凌云堂”后裔,小时候就听爷爷讲早年”凌云堂”也建有一座祠堂,非常气派,是逢时过节族人们去祭拜先祖的公众场所。但可惜的是在1958年搞“大跃进”时,为了办集体食堂,将宗祠拆毁以取砖瓦木料,同时期遭殃的还有一件文物,是清代同治六年,当朝皇帝御赐于我们沈家的一位高寿者的匾额,匾额上的题字是”同盖古稀”。这块珍贵的御赐匾额因为是用上好的木料制成,而且宽大齐整,结果被一个无知的干部交给了木匠,让木匠刨刨斫斫改做了门板。真是可悲可叹!

兴化沈氏堂号及宗祠

黄尤沈家的另一宗族“诗範堂”则要幸运一些,“诗範堂”宗祠前后共两进,至今仍然幸存。傍晚我站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宗祠建筑前,不免感慨万端,祠堂建筑已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坍塌,成为一片废墟直至了无痕迹。我用手机对着这座古老的遗存一次次按下快门,就算哪天实体消失了,也还能有些照片留存。宗祠大门头上镶嵌的是一块白矾石匾,石匾右首镌刻着“民国二十五年二月(1936年2月)”,中间大字为沈氏宗祠,左下角是诗範堂同族公立。这座祠堂之所以得以保存,主要是因为被公家征用了,建国之后这里一直被充作村部。

兴化沈氏堂号及宗祠

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去向何处?我是谁?这是任何人都有的人生终极三问。历史会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未来会告诉我们去向何处。而古籍和古迹则是历史的记录和物证。我们各地政府都在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景新境固然要营造,但幸存的这些历史遗迹更需要着力保护,它因为承载着历史,是连系祖先和后代的纽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

对于这些难得的历史遗存,建议地方政府妥加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留历史原貌,从而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沈培林于小村酒席中匆匆草就

(注:作者沈培林供职于戴南文化艺术中心,此文是作者回乡因所见所感而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