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在國產電視劇蓬勃的時期,無數個千禧世代在還珠格格的背景音裡度過了童年的夏天。而這劇中最讓觀眾感到新鮮的章節之一,便是爾康隨軍南下,在戰場上遇見驕縱美豔、強取豪奪的緬甸公主。

至此,這部主要演繹在宮闈之中,既夢幻又單一的古偶劇,忽然具備了更為複雜的情節與更嚴肅的背景:孔武有力的異域文化登場、熱兵器出現、跨國戰爭爆發。

在浪漫主義的渲染下,還珠格格中的緬甸之戰有太多驚奇有趣的虛幻佈景。但實際上,即便乾隆一生以驍勇善戰自居,在他82歲那年撰寫自己的"十全武功"時,仍對清緬之戰產生了遲疑。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現如今,剖析這場發生在極盛的清朝與極盛的緬甸之間的交鋒,我們不難發現,清緬戰爭那未免讓人啼笑皆非的過程和結局,其實隱隱預示了百年之後,籠聚在中國上空的鴉片的硝煙。

拋開戲劇的歡愉,今天就一探真實的清緬之戰,結局究竟如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結局?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一、大小巔峰的碰撞

繼康熙與雍正的文治武功之後,清王朝經過長期穩定的積累,於乾隆年間進入鼎盛時期:自然經濟一枝獨大,排外性極強;漢學與民間藝術風生水起,經典雲集;同時,繁盛的國家武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戡亂邊疆、平定四方,國家版圖達到最大化,大國意識愈發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在中南邊陲,於1757年完成大一統的緬甸,也正依靠國內改革和海外貿易,一躍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霸主。它一面發起戰爭,征伐周邊小國,另一面則躍躍欲試,騷擾清政府設立在雲南邊境的土司,侵犯普洱等地。

這場持續7年有餘的戰役在起初一直維持著小型邊境衝突的形態。因邊防情報有誤,乾隆以為只是土匪在侵擾雲南邊境,直至1765年發現這是一群有預謀的異國軍隊,才真正派兵前往對戰。

很顯然,朝廷上下對於剛興盛起來的緬甸充滿了輕視的態度。然而,正式對決時清朝的四戰四敗,卻是歷史事實。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二、皇帝的偶像包袱與"花剌子模"信使

1765年,清緬第一次正式戰役爆發。在經歷了兩平準部、統一西域及二定金川的壯舉後,作為一位早已聲威大震的明君,時年54歲的乾隆正享受著他人生的黃金時期。

這一日,他在朝堂上收到一紙由雲貴總督劉藻發來的捷報,稱在一次正面對峙中,"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

聽聞此報,百官齊跪"吾皇萬歲!",輕蔑之聲自朝堂上傳出:斗膽蟑鼠小國,竟敢犯我大清,不自量力!然而,好景不長,緬軍攻勢漸猛,清軍傷亡愈重,劉藻在軍中自刎身亡——原來,之前的捷報竟全是這廝為討聖上歡心編造的謊言而已。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1766年,暴怒的乾隆派出邊疆大將楊應琚趕赴雲南,開啟第二次清緬戰役。楊應琚率部突進,收復失地,與此同時,緬軍忽然連連撤退,清軍似是有了大捷。

消息傳回宮中,乾隆十分滿意。百官再賀:咱們上回只是錯用了書生當將軍,如今用對了人,要踩死那螻蟻豈非難事?吾皇英明!

然而這一回,緬甸仍是沒被拿下。緬軍似退實進,突增上萬兵力,將清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此時的楊應琚竟重蹈覆轍,虛報殺敵上萬的戰績,導致乾隆將他痛斬。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繼皇帝數次震怒之後,雲南已搖身一變成了倒黴之地,百官避之不及。這故事倒和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有些相似:傳聞花剌子模國國王只喜好消息,厭惡壞消息,因此為前者升官加爵,將後者喂老虎。

事實上,隨著清王朝的國威增長且專制加深,皇上好大喜功、崇尚奢侈、同時還死要面子的個性,也已在宮中上下傳遍。

因此,在戰場上,劉藻及楊應琚二人作為核心將領,卻因懼怕皇威,謊報軍情,成了報喜不報憂的"花剌子模信使",嚴重耽誤了評估戰局、制定戰術的最好時機。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三、不對稱戰爭:"天兵"VS火器

兩次出乖弄醜,使乾隆開始正視緬甸這一對手。不過,極盛的清朝對戰極盛的緬甸,看似是強強之間的相抗衡,實則不然,當時兩國的戰鬥值是不對稱的,而且劣勢都出現在看似更為強大的清軍身上。

在雲南邊陲的治理上,清政府一向依靠半獨立的土司,而大清的主要勢力、人力與物力仍分佈在北部及中部地區,因此,清緬之戰其實是一場安土重遷的非主場之戰,意味著需消耗更多的軍士、馬匹、糧食和武器。

然而,直至戰爭初期,朝廷才發現雲南自上而下的貪腐和猖獗的買官賣爵行為,此時藉助當地力量,如同隔靴搔癢。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未解決人力,朝廷只得從內地招兵,但沿途道路險峻、環境惡劣,無數清兵還未到戰場,就死於水土不服和瘴氣。在糧食方面,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為了向前線的三萬名清軍補充軍糧,朝廷派出幾十萬農夫浩浩蕩蕩地運糧護糧,經過途中消耗,軍糧最終十不存一。

在至關重要的戰術及武器方面,緬甸軍隊土洋結合,一方面大範圍使用自英國買入的燧發槍,另一方面四處設置靈活有效的陷阱。而乾隆始終小瞧對手的作戰,忽視前線戰士的戰鬥體驗,認為自己的軍隊是天兵,仍舊使用硬弓和馬匹,導致清兵傷亡慘重,連連敗退。

在1767至1769年間的後兩場戰役中,隨著緬甸大軍在暹羅戰場完勝,其主力軍回國,清軍疲於應戰,直至最終,也不再有捷報傳回。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四、被捧殺的清王朝:盛世之下的深刻危機

誠然,清緬戰爭看似應是大國"碾殺"小國的格局,然而,乾隆時期的清朝雖盛,卻因始終試圖維持小農經濟地位,因而盛似強弩之末。

乾隆雖在治國強邦方面建樹頗豐,個性中卻仍充滿了富三代的傲慢氣息:比起聯合同樣遭受侵犯的暹羅共同抗擊緬甸,乾隆更相信一己之力,等到終於想要聯盟,卻發現暹羅已被滅國。

在戰後,協商停戰的雙方因停戰條款各執一詞,比起確切的戰果,清政府竟更在意緬方是否重新上交代表著大國面子的貢表。

兩相比較,沒有大國包袱的緬甸在世界局勢風雲突變之際,應時變、導時利,及時加入了"工業革命成果分享會"的用戶群。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對抗同處盛世的緬甸,清朝從頭到尾沒有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差距在於戰術和武器。事實上,如果對國際局勢能夠再瞭解一些,他們完全應當將這場戰役當做一次有價值的歷練。

但是,或許是因為乾隆之後,舉國仍以他的"十全武功"為尊,因而無人再深入剖析清緬戰爭所暗示的隱患,加之國家日益走向盲目與閉塞,在接下來的百年中,即使槍支彈藥已成為世界各地基本的作戰武器,清朝的將士卻始終未能熟練使用熱兵器。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清緬戰爭百年之後,帝國主義全面入侵,在三萬清兵對抗八千英法聯軍的八里橋之戰中,寥寥數日,清兵死傷數千,而英法聯軍竟只陣亡5人、受傷47人。

落後的武器裝備把關乎國家榮譽與民族存亡的戰役打成了過家家,宛如對方扛著滑膛炮,而你竟拿著仙女棒。

清政府這才當頭一棒——原來這槍不是皇親國戚拿在手中把玩、打鳥兒、亦或是用來拍攝宮廷御照的道具,而是殺人於無形、滅軍於瞬息的基本武器——但,為時晚矣!

文獻參考:

李飛《中國史記:清朝絕對很有趣》

黎東方《黎東方講史·細說清朝》

愛新覺羅·弘曆《御製十全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