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巨头破产,企业转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互联网市场风起云涌,营销江湖刀光剑影,有人折戟沉沙,有人笑傲江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话说近年来企业转型之风盛起,有主动迎合市场,亦有为生存所需被动而为。那么企业转型到底又有哪些风险是人所不知的呢?今天战略企划枪手就和您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位石油大亨的案例。

【石油大亨的发迹之路】

4月16日,港股上市公司光汇石油发布公告,称由于债务逾期,公司实际控制人薛光林已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定为破产,其董事会主席等职务均被撤销。

光汇石油主要从事上游油气田开发开采和生产、远洋油轮运输、石油仓储与码头,以及石油国际贸易与海上供油等业务,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公司创始人薛光林在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曾以88.8亿的身价排在第59位,并在2014和2015年分别以140.8亿元和190.5亿再度上榜。

500强巨头破产,企业转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薛光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怀揣2000元起步,在中国南方城市深圳通过石油贸易生意赚得了第一桶金,此后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活跃于中国沿海城市,而且生意版图一直延伸至中东、新加坡等亚洲石油贸易中心地带。

回顾光汇石油及创始人薛光林发展历程,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商海弄潮,几经风浪,充分考验了掌舵人的韧性和卓越的商业智慧。

1998年间,国家石油政策迎来巨变。将大部分国内上游石油业务划归中石油集团,而将地方石油公司的大部分业务和资产,划拨给中石化集团。石油的进口、生产和销售,由两大石油集团垄断经营。在一般人看来,这相当于行业已无路可走,要么公司关闭,要么转型,否则只能老老实实被收编。但薛光林却能乘风破浪,从危机中看到机会,经过两年的坚持,最终申请到了国家成品油的经营许可权。

2006年为避开和国企的正面竞争,抢占新的市场,光汇石油果断瞄准海上供油,并成功申领海上保税船供油牌照,此时国内仅有五家企业拥有保税油经营牌照。事实证明了薛光林海上供油战略是正确的,此后薛光林的商业人生开始一路开挂,身价暴涨。

500强巨头破产,企业转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2008年,光汇石油成功在香港借壳上市;2009年,光汇石油打通了中石油的关系,联手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孜地区共同开发及生产天然气;2014年,光汇石油以10.7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Anadarko石油公司在中国渤海的所有油田资产;2012年,创始人薛光林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59位。

【玄机暗伏】

真正让光汇石油遇到危机的不是老本行石油产业,而是企业做大后进行的一次产业转型。

2014年,光汇石油开始投资由腾讯牵头成立的微众银行,并持股4%。此外,光汇石油还投资过易安保险等项目。2016年1月,光汇石油推出电商平台光汇云油,真正转型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500强巨头破产,企业转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期间,光汇云油推出的储油卡理财产品在2018年5月被媒体曝光存在违规嫌疑,媒体P2P情报局表示“光汇云油储油卡的服务费很高,为兑付金额的5%,且按理财产品标准,还存在在类证券化、资金池等违规嫌疑。”2018年下半年,光汇云油再度被曝光“逾期兑付”等问题。

此后,薛光林开挂的人生像股票一样一路下跌。由于资金链问题,引发了各种问题接二连三发生,截止2016年12月底,光汇石油总负债金额高达218.75亿元,其中银行债务129.55亿港元。此外,由于未能按时披露2017年年报,光汇石油在2017年10月被停牌。

2018年11月,因拖欠平安银行3.39亿元贷款,光汇石油所持有的微众银行1260万股股权,被启动司法拍卖程序,而之后又因为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被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强制执行,标的金额为40.8亿元。

2019年1月底,光汇石油发布公告,宣称公司债务总额已达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7亿元,终于于4月16日,薛光林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定为破产,并被免去其董事会主席等职务。

500强巨头破产,企业转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案例思考】

回顾光汇石油及其创始人薛光林从商业之旅一路开挂到行情急转直下,其主要原因皆是由于转型之路受阻,从下海从事海上供油暴富到上岸做互联网石油金融产品,这看似是相关的业务,但实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运营思路和理念也截然不同。海上供油侧重渠道拦截,依靠特殊资源的占位,是典型的传统营销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做C端客户的推广和运营,金融领域还受到国家政策的牵制和影响,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程度,要比其原先从事的资源领先的市场蓝海产品难度大的多。互联网产品的营销绝非像传统营销那么好理解,仅专业的技术开发和网络推广团队的搭建,许多企业都过不了这个坎。要充分理解,并突破这个门槛,才会更有把握取胜。

另外,战略规划上,企业运营,尤其是集团化运营,不能安全按照资本运营老的套路来出牌,做好除法非常重要。一码归一码,假设光汇石油继续保持原先的盈利产品持续做大做强,持续产出,再拿出合理的费用,重新创立一个独立的品牌,分离出来运营金融产品,新的业务即便经营失策,面临破产,又怎么可能会影响到其自身擅长并具有绝对优势的海上供油产业呢?

转型有风险,战略需谨慎。各位看官读者,欢迎留言互动,共同探讨商业运营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