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是外八廟建築群中規模最宏大的一座。

自從有了照相術以後,攝影師來到承德,必然要拍攝這座雄偉的皇家寺廟。

而拍小布達拉宮全景的黃金拍攝點,在避暑山莊西北門一帶的宮牆上。

在我收集的承德老照片中,有不少是從這個角度拍攝的——

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上面圖1,德國駐華公使穆默1902年拍攝;圖2,英國女植物學家威廉•博道姆1909年拍攝;圖3,直隸省教育官員傅增湘、袁觀瀾1910年拍攝;圖4,瑞典攝影師門泰爾1930年拍攝;圖5,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福爾曼1936年拍攝;圖6~8,是不同時期的老明信片;圖9,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1956年拍攝。

再看下面這三張照片——

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之所以把這三張照片組合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拍攝時間的跨度,正好100年。

三張照片,正好可以概況小布達拉宮的百年滄桑。

先看第一張——

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這是德國建築師柏石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拍攝的。

小布達拉宮建於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為慶祝乾隆皇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后八十壽辰,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到此時已135年。

22萬平方米的普陀宗乘之廟,皇家寺廟在清朝末年尚存的壯觀,被德國建築師柏石曼收進他的鏡頭。

巍峨的主體建築大紅臺,隨山勢自由佈局的白臺群,以及遠處起伏的群山、近處流淌的小河、側面蓊鬱的山林,組成了氣度不凡的畫面。

再看第二張——

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這是德國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1936年拍攝的。

海達此時拍攝的照片,距柏石曼拍攝的照片僅僅相隔30年,30年間小布達拉宮發生了什麼?

拋開寺廟內部遭到怎樣的劫掠、怎樣的破壞不提,僅從外景看便慘不忍睹。

廟內鱗次櫛比的白臺,變得零落殘缺;寺院鬱鬱蔥蔥的樹木,變得稀稀疏疏;尤其是西邊山坡上,原來那片蔥鬱茂密的山林,竟然化為一片光禿禿的不毛之地。

湯玉麟等各系軍閥、後來進駐廟內的日軍,他們在小布達拉宮都幹了些什麼,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接著看第三張——

承德記憶:“小布達拉宮”的1906、1936、2006

這是一張最“年輕”的老照片,攝影家王舜2006年拍攝。

此時距德國女攝影家海達拍攝小布達拉宮,整整過去70年;距德國建築師柏石曼拍攝小布達拉宮,恰好相隔100年。其間小布達拉宮所經歷的滄桑變化,都隱藏在照片的背後了。

新中國建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保護文物,小布達拉宮得到了重點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兩個《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使普陀宗乘之廟獲得新生,古老的皇家寺廟煥發出新的光彩。

歷史車輪滾動到21世紀。普陀宗乘之廟已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它在歷史、民族、宗教、建築、園林、美學諸方面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重視。

讓我們再把三張照片放在一起,好好地看一看——

第一張,封建末世,古韻猶存。

第二張,苦難歲月,滿目瘡痍。

第三張,新的世紀,走向輝煌!

​(安忠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