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打世乒賽被新晉大滿貫取代 ITTF又針對國乒?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繼續蔓延,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不少項目不得不轉換思路,籌劃著新一輪的改革。

  4月12日晚,國際乒聯(ITTF)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在他所提出的可能採取的措施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有關世乒賽的改革——即未來有可能只保留世界團體錦標賽,而世界單項錦標賽或將由ITTF所打造的大滿貫賽事替代。

單打世乒賽被新晉大滿貫取代 ITTF又針對國乒?

國際乒聯(ITTF)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

  如果改革成真就意味著,兩年才誕生一次的世界冠軍將變成一年多次——這不僅增添了各個協會球員成為世界冠軍的可能性,同樣也對國乒的統治地位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職業化、商業化才是根本

  “現有的世乒賽舉辦頻率是每年一次,我想也許是時候考慮一下,未來是否應該只保留世界團體錦標賽。”丹頓在信中寫道。

  按照現行的世乒賽規則,雙數年一般進行的是團體世乒賽,而單數年則為單項世乒賽。如果按照丹頓的提議,未來的世乒賽將可能為兩年舉行一起,且不再設有單項賽事。

  那麼,那些單項世界冠軍該如何獲得呢?按照丹頓的說法,他們將從每年3到4個“大滿貫”賽事中產生,“這些賽事將和單項世錦賽並重甚至反超。”

  所謂的“大滿貫”賽事,是國際乒聯今年3月初所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這項效仿職業網球大滿貫賽事的計劃,也是國際乒聯推動乒乓球發展的重要步驟之一。

  按照此前的計劃,新成立的WTT世界乒乓球公司對乒壇賽事結構進行了重新評估,並宣佈從2021年起,每年將設立4站大滿貫賽事,分站賽獎金將高達300萬美元。

  在丹頓最新的這封公開信中,他再次強調了打造乒壇大滿貫賽事的重要,“大滿貫賽事將覆蓋更大的觀眾群,也比每兩年一屆的單項世錦賽更具看點。”

  國際乒聯的用意很明顯,推出大滿貫賽事就是希望推動球員職業化,賽事商業化和市場化,也“更有利於我們的項目在未來推出真正的乒乓之星”。

  而這也就意味著,舉行了將近100年的乒乓球世錦賽,將首次沒有單項比賽的角逐。

  對於這次的改革,國際乒聯的做法也遭遇了一些網友的質疑。

  在不少人看來,單打世乒賽的看頭明顯比團體賽更足,且單項賽事歷史悠久,難道就不能在大滿貫推行期間繼續保留單打世乒賽,非要用“一刀切”的形式?

  也有人認為,推行職業化無可厚非,但對於傳統缺乏敬畏和各種規則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才是這些年乒壇止步不前的原因。

  至於外界擔憂的賽事繁多和賽程安排等問題,其實完全可以內部精簡冗餘賽事,讓兩者平衡。

  當然,由於團體賽事主要由各個乒協直接負責,保留團體賽也是一次利益平衡——畢竟在職業化後,這能讓各國的乒協不那麼“悵然若失”。

  ITTF改革對國乒衝擊最大?

  從1959年容國團拿到新中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後,國乒分別拿到過21次男、女團體冠軍,以及21次男子單打冠軍和23次女子單打冠軍。

  在近20年的世乒賽歷程中,國乒更是佔據著絕對統治地位。從2000至今,也只有2003年男單冠軍被施拉格奪得,2010年女團被新加坡隊獲得外,其餘冠軍皆歸屬中國隊。

  如果將兩年一次的單項世乒賽由每年3到4場的大滿貫賽事代替,無疑增加了各協會奪得世界冠軍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馬龍、丁寧的世乒賽單打三連冠可能會被打破。

  不僅如此,國乒想要繼續保持統治地位的難度加大。球隊不僅要備戰兩年一屆的團體賽、四年一屆的奧運會,同時還要應對一年多次的大滿貫和其他巡迴賽事。

  但多點開花也正是國際乒聯的目的,正如丹頓在信中所說:“要想我們的項目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性的運動,就需要出色的乒乓球選手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

  更為重要的是,ITTF急需通過商業化運作來拯救在疫情期間所陷入的財政危機。相比之下,他們所效仿的網球四大滿貫僅贊助費一項,就能創造上千萬甚至是上億美元的收入。

  “我們對自己的組織架構作出了也許是巨大的改變,以更好地適應現代世界。當疫情結束那一刻,我們將帶著乒乓球產業全力向前!”丹頓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