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哲學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什麼是哲學,哲學的本質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範圍論認為,哲學的本質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這是因為,人的行為是有一定的目的,走向哪裡,希望達到怎樣一個結果,他心裡都一清而楚。但是,主觀願望能不能實現,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行為結果是否與主觀願望相一致,這個時候,哲學就顯得格外重要,一個人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直接影響著他的行為結果。

哲學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不同的哲學觀,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看一個例子:

《戰國策·魏策四》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這就是,主觀上想往南而車子卻駛向北,行為結果和主觀願望相違背的,南轅北轍的故事。

哲學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南轅北轍的故事,就存在著哲學觀的問題。

在南轅北轍的故事中有兩種哲學觀∶一種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是,比如要往楚國,他首先考慮的是楚國在什麼地方,通往哪裡的路有幾條,哪條路好走、距離又短等等這些,在他看來是最為關鍵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其他;一種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是,只要馬好,帶的路費多,趕車的技術好,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就可以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哲學觀,他們的主觀願望相同,目標相同,但由於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不同,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離目標愈來愈近,一個離目標愈來愈遠。

哲學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有人會說,這是常識問題。稍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的人,就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此言差矣!

這種錯誤,我們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甚至是很了不起的人,也照犯不誤!

“城市中心論”,曾給中國革命造成巨大的危害。

城市中心論”和“農村包圍城市”,是兩種哲學觀,是兩種不同的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哲學觀不同,結果也不同,城市中心論”使中國革命走進了死衚衕,“農村包圍城市”使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毛主席的偉大,不在於革命的激情和宏大的志向,而在他的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哲學觀。

一個偉大政治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一個在哲學上沒有突破的人,他是不可能形成自己一套理論體系的。列寧是這樣,毛主席也是這樣。

哲學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為人的行為指示方向的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看到哲學的本質,就是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一種方法。

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無論對於我們這些常人,還是政治家來說,都是極其有用的,它為我們的行為指示了方向,這樣我們的努力才有目標。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馬雲作為一個成功人士,是不是哲學學的好?也不盡然,但是馬雲

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而這種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正是一種哲學觀。

哲學家的哲學觀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哲學的基礎是自然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就是建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礎之上的。

哲學是智慧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